返回

第四十九章 藏兵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九章 藏兵洞 (第2/3页)

来干嘛的?”我用手电照着宽敞的四周,满脸疑惑。

    “藏兵。”老石掏出烟枪装了满满一斗烟。

    “藏兵?你是说,这是一只古代的藏兵洞?”

    “嗯,目前我是这样认为的。”老石点着烟深深吸入一口。

    要说石洞藏兵,在古代那可是一点也不新鲜,就拿著名的“淝水之战”来说事吧。

    公元383年8月,苻坚率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御林军3万余骑南下,分三路进军,攻打东晋。在此之前,苻坚手头的资料显示,东晋倾国兵力阿猫阿狗加一块也才不足8万于众。那么60万+27万+3万=90万,90万除以8万等于11.25,也就是说,当时苻坚的率军足足是东晋的11.25倍。可最终的结果怎么会是,号称百万的前秦精锐之师被东晋仅七八万的军队就打的落花流水呢?对此,有不少吃皇粮,办“黄”事的历史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我呸你个“草木皆兵”!你倒是给我皆一个兵看看啊?古代打仗可不像现在,操作人员坐在办公室一边喝着咖啡斗地主,一边腾出一只手来轻轻点一下发射键,一个洲际导弹发过去就够阎罗王忙活大半年的啦。千年之前的战事主要还是拿人说事,就靠活人尸体“堆”。人多兵壮,你就是爷,兵少了,两字“孙哎!”

    据资深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淝水之战”之所以能够在兵力不足、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不单单靠的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着重在于“石洞藏兵,出以奇兵”。当时的晋孝武帝想大力发展军事,但又怕“树大招风”,惹来大秦的攻击。他身边的两大谋臣谢安、桓冲便给他出了一个既可以大量扩充兵力,又可以掩人耳目,不被大秦发觉的良策。谢、桓二人主张在东晋国内诸多人烟稀少的大山之开山凿洞,然后在里面屯兵、养兵,等到战事告急的时候再拉出去火拼。故而,当时“淝水之战”东晋的实际兵力不是8万,而是40万,也就是大秦兵力的负2.25倍。足以,有了这32万被养的又白又胖的精锐兵力,加上原有的8万阿猫阿狗,再配合两大谋臣的抗敌良机,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