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世俗变化 (第2/3页)
人家也有几十口子人。”
李镇长带着高继冲参观李家的老宅,这里有很多建筑都是大唐是修建。光李家一家就差不多有两条街道了。
他说的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这是朝廷对世家的一种优待而默认的特权。不仅是辽国是这样,中原也相差不远。
“以前这里都是李家的人,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和政府参股,变成了工厂。只是工人都是外来人,他们也要在这里安家立业了。”李镇长还是对自己的家族的“没落”而感到惋惜。
“那些老家人都走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产业,年轻一辈人留下的也不多。济州,登州。长春,定远和高丽,都分散了。”
高继冲笑道:“他们总有自己的生活,以后会开枝散叶。这是好事。”
李镇长点头:“是好事,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崇信镇其实新房子并不多,只是在老宅院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风格还是沿用过去的风格,因为来的能工巧匠很多。以前的木匠,泥瓦匠在新来渤海的人中,那是极为常见的人。以前被推得地位很高的这些工匠。在渤海其实就是普通人。所以改建的房屋都非常精美。
而以前的棚户区早就变成了菜地或者干脆就是大片的农田。
几乎没有分散居住的人,通常的情况下都是七八家居住在一个大宅院里。而一些工厂的宿舍,也都是三四层的楼宇。
街上没有什么商贩,都是工厂的收购点和销售点,小作坊也是有的,也有酒楼和茶厮,但是都是“关门”做生意,很少有迎街门面。街上的行人都是工厂里上班的年轻人,见到李镇长都会打招呼,也有人会疑惑地看高继冲一行人。
自从狐媚当了先生之后,就教了众人伪装术,换一些普通的衣服,简单画一个妆,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现在高继冲也敢随意地走在大街上了。
“我看这些小伙子对您都很尊敬,也不算冷清吧。”
李镇长呵呵笑了。
“这些小伙子指望我给他们找媳妇呢,还不客气点。他们年纪轻轻就从家里出来,住在厂子里的宿舍。如果找了同时工人的女孩子成家之后,就不一定会去种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