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丰收带来的动乱 (第2/3页)
接受淮南如此多的妇孺,对于总理府实在是很重的一个担子。
好事当然有的,夏天的时候,夏粮获得丰收,其中就有土豆很大的功劳。不过由于渤海的粮食种植坚持了多品种。所以收获季节各不相同,加上旺盛的需求,对粮食价格的冲击并不明显。
大周和南唐,虽然阴雨绵绵和战乱的影响,粮食仍然获得了丰收,粮食价格大跌。因为他们人口增加的量很小,需求小不说,还因为世家和商人把这种需求进行扭曲了。如此众多的土豆和红薯,收购、储藏、加工都是问题。毫无计划。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而疯狂开垦和种植,导致增产的粮食成了祸害了。
孙睿永不得不放开了山东边境的粮食交易。同时因为粮食过剩,有号召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因为利益驱使。一些产量较低的农作被老百姓放弃了。朝廷也支持这种行为,因为好规划,好进行产业布局啊。
大周的粮食作物被确定为玉米,土豆。红薯,黄豆,稻谷五大类。油料作物确定为油菜。胡麻和棉花。同时棉花也作为丝织品的替代品。桑麻种植数量也在缩水。
类似的情况,南唐也在发生。
不管怎么样,大周开放了与渤海的粮食交易,让总理府大松了一口气。
夏粮的丰收不仅对渤海有好处,对于大周和南唐来说,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对弥补战争创伤非常有利。实际上,大周除了湖南损失比较大以外,其它的地方代价极小。南唐不管是灭吴越,还是南昌防御战,都损失惨重,加上朝廷严重的内耗,恢复起来要缓慢得多。
只是大周,太子柴宗谊无心军事,跟着范质李谷等人熟悉政务倒是有些起色。而柴荣现在正在疗伤,身体上的伤和失去爱人的心灵上的伤。所以本无大碍的大周军队,并没有多少动作。
也许是柴荣的心已经乱了,所以他把高保融调入河东,协助折家和杨继业稳定地方,因为这两位都是战将,不是施政人才。而把赵匡胤留在的江陵,并把潘美,赵普等人留在了那里。
南唐,他还是要打的,如果符皇后不亡,柴荣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蜀国,但是现在不会有第二个目标了,南唐不打也得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