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真正的危机 (第2/3页)
大,但是能够把火炮拖动的铁甲车。那东西造出来有多大?据说有三个运粮的粮车那么大。这东西能够拉动火炮,自然能拉动别的东西。所以个人运输短则五年,长则十年,总会出现。
孙睿永说渤海王夺取混同江流域是为了猛火油的消息也随之而来。这让吴夏等人不得不对孙睿永另眼相看。
新税制实行之后。资本的威力在大周初步体现,不管是纺织工业,还是采矿与冶炼业,水泥产业。还是军事工业,都在飞快地发展。发展速度一点也不比渤海慢。在数量上甚至还要快上很多。
比如大周和淮南的火铳和火炮现在都得到了大量运用,轴承虽然质量不如渤海,但是已经能够自己制造。纺织机再一次经过简化,更加符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后被广泛运用。
这都冲击到了渤海的出口。因为渤海的东西虽然好,但是太贵了。有了替代品之后。渤海的商品几乎都成了奢侈品。就连玻璃,大周生产的不透明,具有杂色和气泡的玻璃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就不要说便宜,制造简单的棉布了。
郭威再即位的两年。铁下心尽量不打仗恢复经济,在工业的带动下,农业也大规模发展。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直接替代了桑蚕成为了老百姓布料的首选作物。在朝廷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大量的石炭矿出现,一些半官办的金属矿山也随之出现。
如果说有什么限制大周的发展。那就是盐业。大周的海边的几个州都没有了,内陆的的盐只有蜀盐,在往北方,也被辽国、党项与回鹘所控制。所以符彦卿所控制的青州盐成为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然后就是渤海供应的精致盐。
渤海盐因为价格高,质量好而成为了世家富户,达官贵人们家中的必需品。
当然,大周也不会完全不想办法。自从慕容彦超投降南唐之后,收复淮北就成为了大周的既定目标。河东可以不打,但是淮北不能不要。
广顺三年,春节刚过。是在挺不住了的郭威还是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