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三十五章 药师法门现场问答(二更之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五章 药师法门现场问答(二更之一) (第2/3页)

心提升、对大家的生活和修行没有用,那学它干什么呢?

    “第四部分,经。梵语修多罗,翻译为契经。上契实相之理,下契众生根器。另一个意思就是贯穿,就像一根丝线把花朵贯穿成花鬘,经,则是把章句贯穿为一个整体。还有一个意思是古今不变。实相不变,本愿不变,信得过,靠得住。”

    很多人恍然,原来一部经的名字还有这么丰富深刻的含义。

    严子休好像知道大家的想法,补充道:“没错,仅仅是一部经的名字,其实都可以用来修行。古人说,因名知法,因法起行,得解脱果。就是从名字领悟智慧,以智慧引导修行,以修行证得妙果。”

    黄老先生听了非常欢喜,合掌致谢而坐。

    武婉教授起身:“严老师刚才说到,世界的本质就是愿力。我想请教,诸佛的净土可以说是愿力所成,娑婆世界阎浮国土也是愿力所成吗?”看来她对经典有一定的研究。

    “是的。愿力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清净愿力,充满智慧;一种是盲目的愿力。一般人只知道诸佛有愿力,不知道众生也有愿力。娑婆国土就是众生愿力交织而成,由于众生的愿力是无常的,所以娑婆国土也是无常的。”

    武教授有些困惑:“不都是说众生只有业力吗?”

    “业力就是盲目的愿力。”严子休微微一笑,“只要智慧一开,业力就能转为愿力。”

    “业力就是盲目的愿力,能不能给举个例子?”武教授问道。

    “我举两个例子。比如有的人,喜欢向父母讨好。如果要不到那个好,受到伤害,会远离父母一阵子。可伤势稍微痊愈,又去讨好父母。讨好吧不自在,不讨好吧不安心。反复折腾。这就是因为当事人的心里有个求认同的愿力在驱动。因为业力的表现是不由自主,所以这种行为表面看着像是业力,而究其本质还是潜藏心灵深处、未被看到的愿力。”

    “再比如有的人,从小因为贫穷被人瞧不起,暗暗立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