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章 指桑骂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4章 指桑骂槐 (第2/3页)

有陈凯哥的《霸王别姬》在1993年拿过一个金棕榈,而且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荣誉还是与新西兰女导演简·坎普的《钢琴课》共同分享的。

    从90年代开始,戛纳电影节一度成为华语电影最热闹的海岸线,像张艺某的《活着》、王家伟的《春光乍泄》、杨德长的《一一》等电影,虽然没能拿下金棕榈,但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直到千禧年之后,戛纳电影节新主席耶里·弗雷莫上任,由于他不太待见华语电影,此后的二十年里华夏电影人基本上是颗粒无收。

    相较于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对于华夏电影的态度,真的是很友好了。

    柏林电影节是华语电影,尤其是内地电影在国际影坛起飞的地方,“福地”之说由来已久。…

    与欧洲其他两大电影节相比,柏林最年轻也最先锋,它在亚洲电影的发掘上先走一步,从张艺某的第五代到王小率的第六代都以柏林为突破口,等到声名鹊起了,再转战威尼斯和戛纳。

    同时,柏林电影节对华夏电影人的信任,也是其他电影节无法比的,几乎每届电影节都有华夏电影人担任评委,像今年的巩利则是前无古人的首位华人评委团主席。

    “方导你好,我是巩利!”

    第一次见面,巩利主动伸出自己的右手,方彦看见后赶紧握了上去。

    “巩利老师你好!”方彦开玩笑的说道:“我从小就是看你的电影长大的,今天总算是遇到真人了!”

    “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自己好老啊。”

    巩利轻笑着打趣道,她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爽朗大气的性格很难让人不喜欢。

    “不不不,我可不是这个意思!”

    方彦笑着摆了摆手,一脸认真的说道:“你可是华夏电影人心目中的女神,怎么会老呢?”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巩利这样性情的人,也并不排斥被人赞扬,尤其对方还是年轻有为的导演。

    “呵呵,到底是年轻人,说话就是嘴甜。”

    巩利摇了摇头,眼眸中带着几丝笑意:“你们男人啊,永远都是嘴巴上说的好听,但是一到关键时候,全都不靠谱!”

    这一句话可谓是指桑骂槐,一旁的张艺某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