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卷 漂泊江湖 第九十七章 梦中悟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卷 漂泊江湖 第九十七章 梦中悟道 (第2/3页)

体内的真气相勾连。到了成罡境界,则需要吸收天罡之力。集合地煞天罡之力之后,便彻底与凡俗划清了界限,不再是凡人一流了。

    可以说,到了第二个阶段,每往上走一个台阶,难度都远超前三个境界难度相加之和。如果说在前两个阶段还有路线方向可寻,到了炼气化神这个阶段就因人而异,有些难以捉摸了。

    别的不说,看看这个“神”字就知道,什么是神?神是原初本源之力的意思,只有当祂愿意将自身的审理显示出来,别人才可以看到。

    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神”的理解不同,所演化的神力也不相同。前两个阶段修的是力与气,到这个阶段就是在修心了,难度又非此前可比。

    想到此处,林子宁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状态,整个人就好像在被温暖的暖流所包裹,不知有多惬意。

    幽幽暗暗之间,林子宁突然听到有人在身边说话,想要细听,却只觉神识时断时续,声音似有似无,想要出声唤人,嗓子里却好像塞了布团,咿咿呀呀夜出不了声,想要翻动身体移动手足,但四肢僵卧、手足如缚,根本无法动弹。

    心急如焚,恍恍惚惚之间,声音却渐渐清晰,乃是有人在讲解道法,中间偶有人提问,授课的那人也是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又时而反问提问之人,时而请其他人来回答,问答之间旁征博引、事清理明。林子宁心中暗道:“光是这气度,我便学不来,这学问之深,我也多有不及,这急智敏思,我更是望尘莫及。”

    细细一听,这先生虽然与白一先生授课的思路不同,但也让林子宁受益匪浅。这人引经据典,发前人所未发之言论,析圣人未有言明的道理,兼又让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几个学生的言论,林子宁也觉得很有见地和新意。

    林子宁默默听课的内容,讲的恰好是修道之始,筑基期三个境界的内容。

    修道之人若只是炼体,那与修炼武道大成的武者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还多有不如,毕竟你这只是境界到了,人家可还练着各种发力的功夫,真要以为境界到了就能和这些一流武者对打,下场是可想而知。

    而冲穴境界,就好比武道宗师一般,乃是由后天进入先天境界,不再仅仅是利用身体某一部位、某几个穴窍的力气,而是将身体的穴窍连在一起,一击而全身动,并将发力与呼吸相结合,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也是到了这一境界,不管是修炼武道还是修炼道家功法,内视周身成为可能。凡人只有一双眼睛,双目所见,皆为外物,说不上真正的“目明”,所以诸国时代的圣贤长羽文丘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凡人的眼睛总是盯着别人,心思机巧,勤于思索,了解外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整天盯着别人,想着如何利用别人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让基业长久吗?唯有“自知”才能“明”。

    何谓“明”?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也。依照长羽文丘所言:“于人而言,则是合日月之光,察秋毫之末,感天地之变,知物我之别。既能合日月之光以明他人,又能察觉微末析理辨道,则为贤人矣。兼能感悟天地之变化,气运之流转,而又知晓物我之别,区分人与我、物与我,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中,寻得自己的立身之处,即所谓圣也。”

    圣贤之境界与修道深浅无关,只关明心见性之事。

    长羽文丘又有一言:“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与上面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