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谁能斥我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谁能斥我言? (第1/3页)

    朱元璋沉吟半刻,忽冷笑一声:“你倒是比你皇叔还胆大。”

    “当年他设直议局,也没敢越开‘文职’之围。”

    朱标不动声色:“皇叔之议,护纲守法;儿臣之议,在于试人。”

    “国若欲续,不能只守;人若能成,不可光听。”

    朱元璋眯起眼来,视线如鹰,“你是在借此事——给未来选人?”

    朱标正色应道:“是。”

    “儿臣不避。储君若不知用人,不配承政;若不敢试人,不配纳民。”

    “父皇既放儿臣听政,儿臣便不做软太子。”

    “要人,要政,要事——都要担。”

    这话一出,御书房中忽然沉了三分。程守义在殿外不敢动,内侍低头屏气。

    而朱元璋却忽然大笑:“好,果然不做软太子。”

    “那朕也告诉你——你想用人,就得担人。”

    “那礼议馆的政录、吏折、典例、章议,朕不再替你看了。”

    “今后,每月十五,你自拟稿本,递朕御览。错一个字——你自责。”

    朱标顿首:“儿臣受命。”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去吧。去做你那太子的事去。”

    朱标回宫未着朝服,只着一身藏青直襟袍,案前却已放置数十份文牍,是礼议馆三日来所议案本。

    吴琼望着他连夜审阅,不禁道:“殿下,如今入主‘政录’,每日俱是朝中重事,若皆由您一人审定,恐耗精力。”

    朱标未停笔,只淡声答道:“若不由我审,他日谁肯信我能断事?”

    顾清萍自后堂走出,将一盏甘草薄荷汤置于案边,语气温缓:“您再不歇,便不是断事,而是断命了。”

    朱标笑了笑:“若今日我断不了这一摞纸,他日就得靠旁人替我定东宫言路。”

    “我若肯躲,皇叔便不该放我走。”

    他取起一卷,展读不久,眉头微蹙,轻声道:“此议乃吏部奏请改‘贡士进秩章程’,其词累赘,旨意不明。”

    吴琼接过一看,点头:“此文出自郑时旧属,写得滑不留手,恐有意混淆。”

    朱标目光微沉,轻声道:“郑时……是时候请他入堂了。”

    顾清萍一惊:“您要召吏部尚书入礼议馆?”

    “他既敢送折来敷衍,我便请他来当面讲。”朱标眼神清冽,“讲不好,就退人;讲得通,我听。”

    “但规矩要他遵。”

    “即日起,礼议馆增设‘对议席’,凡本院士官、堂外职事,皆可对讲。”

    消息传出,朝中大哗。

    吏部尚书郑时年过五旬,素为朝中老成之柱,素重礼仪等级,如今太子竟要请其“对议”于礼馆,既非堂会,亦非朝询,世所未有。

    然朱标并未退。

    当日黄昏,郑时着官袍步入礼议馆,步履不快,却气势威严。

    朱标早已在堂前肃坐,身后为顾清萍、吴琼、韩清风等。

    朱标起身相迎,不作恭礼,只一拱手:“郑公,今日之议,非为辩驳,只为明文。”

    郑时拱手还礼,言语不卑不亢:“太子殿下以讲设政,老臣虽惊,然既受请,便不敢辞。”

    朱标点头:“请坐。”

    当日议题:“贡士进阶秩例,是否应改例延任,避岁序重迭之弊。”

    郑时之言,保旧制循年,不乱法度;朱标则主裁量择才,以事定次,年例为次。

    一场辩论,自午至申,座中者无不肃然,旁听士子记下全卷三十六页,传入太学、国子监,引为“太子初辨吏部”。

    而当晚,朱元璋阅得整本记录,仅写一句批注:

    “太子之辩,不失礼;郑时之答,尚有持。”

    朱瀚得报后,只对黄祁道了一句:

    “他今日坐正了朝堂的听事席。”

    “从今起,官场里再无人敢说——东宫只知讲策,不知断案。”

    黄祁沉声应道:“王爷高瞻远瞩,东宫之威,已成气象。”

    朱瀚却望着窗外一轮初升明月,轻声道:“不是我目光高,是他朱标,走得够直。”

    “他若再前一步——就是御前无惧。”

    “我倒想看看,他什么时候,会敢向皇兄正言一策。”

    八月十六,长夜初凉,金陵城一夜细雨,洗去暑意,带来一缕高秋的肃静。

    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