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控制天象 (第2/3页)
星风带的力量。
所谓季风,自然和四季变换有着密切的关联。
前面讲过,赤道辐合带与副高之间的环流形成了降水区和干旱区。
但赤道复合袋未必就呆在赤道,在不同季节是会变的。
每年夏季,太阳直射点都会从赤道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
与此同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也跟着北移。
当赤道辐合带向北推进的时候,东南信风带也跟着越过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西南季风,同时裹挟着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丰沛水汽,将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旱季转化为雨季。
如果仅仅是这样, 还远远不能形成巨大的亚洲季风区。
如果我们看全世界主要季风区分布, 会发现亚洲东南这一片格外大, 而且向北一直延伸到关外hlj地区,纬度上已经远远超出北回归线。
这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岳镇山脚下的雪域高原。
在夏季,高耸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地表温度升高,形成了强烈的海陆热力差,同时大气受热上升,地表气压则不断降低。
这个低压区就如同气泵一样,将四周低空的大气源源不断地抽吸上去。
从而大大增强了印度半岛的南亚季风,同时也将赤道辐合带拉到神州华南和西南一带,来自南海和太平洋上空的湿润气流也迅速向北推进,形成强劲的东亚季风,席卷神州东部、霓虹、高丽半岛直至hlj北部地区。
这些暖湿气流或遭遇地形,或与冷空气接触,形成降水。
在高大的青藏高原周边,降水强度尤其大。
比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可达1万毫米以上,相当于三层楼房,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雨极。
雪域高原就是这样,通过给原有的季风加buff一样,在亚洲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造就了地球上最大的季风系统和季风区。
正是在这一辽阔的季风区内,
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有适合耕种的土地,才能养活数十亿人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