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八十四章 伐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四章 伐木 (第2/3页)

曾力陈都城不宜建洛阳而应在关中,于是被某亭长占了便宜,改成了和自己一样的姓。

    后来娄敬又劝谏某亭长不可贸然打匈奴,但某亭长不听,于是就被堵在了白登山,陈平解白登之围后,娄敬成为了食邑两千户的关内侯。

    再然后就是建议建议与匈奴和亲,并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

    总的来说,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

    只是直到扶苏骑马到了锯木现场的时候,尉贲也还没有把娄敬找来,不过无所谓了,只要他不离开这个地界,早晚会见到的。

    扶苏从乌骓身上下来,在一大群甲士的前呼后拥下,向远处不时传出重物轰然倒地的地方而去。

    “参见陛下!”公输轨从远处走来,拱手下拜。

    “将作少府来此作甚?”扶苏有些好奇的问道,他是来这里看看那些双人大锯的实际效果如何,如果可行的话,就多制作一些,向天下推广。

    在扶苏看来,江南、岭南地区的开发之所以要到唐宋之后,

    一则是因为天气湿热,毕竟关中地区的温度类似于后世的蜀中平原,那么更南端的其他地区,温度自然更高。

    《史记.货直列传》中就记载‘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后世的荆、扬一带的土地,在这一时期被称为涂泥,并不是什么膏腴之地。

    不过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工具不好用。

    比如要用斧头去砍掉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森林,是一件相当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可以说每一块农田的开发,都是用先民们的血汗和白骨为代价的!

    而江南卑湿与那里的地势低下、降水丰富的自然条件也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多雨的气候非人力所能改变,但却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劳动,对地势进行改造,使得卑湿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比如通过修建排农田水利工程,将分散的、多余的积水汇聚起来并排放出去,从而使得那些低洼积水之处,成为膏腴良田。

    而覆盖着原始森林的平原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