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九章 色戒发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零九章 色戒发威 (第2/3页)

了消息,在威尼斯是被之后,来到李案的家乡,更是被打的体无完肤。

    接下来便是颁发终身成就奖,李大卫也随着众人一起起立,到了此刻,李大卫才感觉到了这个颁奖礼的庄重,作为湾湾电影的顶梁柱,侯晓贤上台发言,系数了得奖人杨德畅的而一声,

    杨德畅(edwardyang,1947-2007),电影导演及编剧,祖籍广东,1岁时移居湾湾。1986年发行的作品《恐怖分子》获第23届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奖等多个海内外大奖。1991年独立发行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获第2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2001年作品《一一》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湾湾社会的手术刀”,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

    而在去年中旬,因病去世,杨德畅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这早已被公认。他是世界级的人物,他的艺术成就让所有人都骄傲(焦雄屏评)。2007年杨德畅的去世仿佛又似一记警钟,敲在所有还关心湾湾电影的人心上。

    杨德畅擅长将西方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电影美学相结合,他的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题材偏重于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家庭生活的描述。叙事采用散点结构与开放式结尾,突破东方人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心理,却又不追求新潮电影式的技巧奇特,展现纪实、隽永、朴素的艺术风格。

    他的电影永远富有话题性与争议性,具有华语电影少见的锋利和尖锐。而力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史诗作品。那是华语电影的一次不小的革命,他不仅以写实的风格赐予了电影以批判的力量,更以其深邃的人性力量,打动了世人。“牯岭街”故事蔓延到了内地,一样在青少年阶层中产生不消的影响。至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仍旧被作为影迷追溯的议题,是华语电影一个时代的特别佐证,甚至被认为是“照亮我们黑暗青春的永不熄灭的明灯”(陆川评)。

    他曾是揭开台湾台湾**潮序幕的旗手,以影像的力量捕捉“时代”与“人和城市”在精神内核上相互碰撞而迷失的气息;他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实质化的手法去摹绘隐藏在面具与隔膜下的灵魂的焦虑与纠葛;他被誉为东方的安东尼奥尼和特吕弗,意识流和现实主义的解构手法娴熟,冷酷、精准,不露声色,批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