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好事 (第2/3页)
了难民。
土豆、红薯、玉米、芋头、水稻……
难民种出粮食,一半留下,一半上交。
难民上交的粮食又用来养下一批接收的难民,每一批难民只能吃四个月分配粮,四个月后地里不出粮食,直接撵出去。
而接收难民的范畴,也不再局限于妇孺。
有东江王作保,南里军挂上了东江王的旗帜,加上南里军本就凶名在外,事情进展的相当顺利。
到了年底,统共收容的难民数量已达到六十二万人。
不仅如此,宁钰等人又从难民里招募了九万人组建了第三支军队。
第二支军队是收编的一些还算正义的流民起义军。
而南里初时的六万人,战死两万八,又补充了两万八,所以还是六万人。
另一头,燕时也已闻名天下,成为一杆不败的活战旗。
渡过大江,占领了湖广不少地盘。
东江王忙着应付燕时,军粮不足,想起来南里知县承诺秋收后为东江王大军提供军粮之事,派人来催要,却赫然发现大半个重庆府都到了宁钰手中。
不仅如此,当初他没放在眼里的几万人,摇身一变,成了一支人数超过二十万的庞然大物。
催粮的人离开时,宁钰特意命人挖了一碗稻米带给东江王做礼物。
南里县衙。
歇晌的时间,壮班差役来禀。
“赵典史,外头来了好些人求见徐大人。”
“什么人?做什么的?”赵遇海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搁上,抬起头来。
“说是要捐款。”
捐款?赵遇海纳闷,起身步出签押房,“走,去看看。”
“徐大人不在衙内,尔等有什么事说与本官也是一样。”赵遇海不动声色打量挎篮子背背篓的一群农人,其中几个他还认得。
腰背半驼的徐勤上前。
“典史大人,我们是从杏花村来的,听闻军饷告急,所以……”
顺着徐勤的目光,赵遇海看向后方两辆平板车。
两个月没发饷银了,不怪乎下面的人多想。
赵遇海走向板车。
一个妇人掀开麦秆席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