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初拼朱全忠 (第2/3页)
宅郎君,坐镇深宫,驱狼吞虎,扫灭李茂贞,收复陇右凤翔,选贤举能,识人用人,贤宦主事禁中,能相权柄中外。
内修德政,外备武功,
科举取仕数千寒门子弟,募良家子成十万之师。
务耕织,修战具,远交近攻,连衡斗诸侯,亲爱李廷衣,结盟李克用,恩泽裴贞一,交好河东裴氏。
攻吴自在,逼降东川顾彦朗读杀王建,横扫西川,恩威杨守贞,收抚关中十镇节度使。
伐鄂灭楚,会盟四方,执敲朴鞭笞四海,宰割群雄,钟传恐惧,俯首系颈,上表请罪,委命下吏,陈岩丧胆,举家归附,贡献版籍,纵观当世,强者请服,弱者入朝。
这一切,是天意么?
文德元年二月,先帝驾崩之前,据说长安乍现紫光,此后寿王性情大变,随着寿王登基,朝廷开始逆转颓势。
为何这道紫光不是降临在汴州?
朱全忠溘然长叹,如今攻守易形了啊。
鄂岳覆灭在即,朝廷之前在洛阳一带囤积了重兵,等杜洪被斩,下一个就轮到河南了罢,再下一个又会轮到谁?
那时宣武何去何从?张全义的求救告急文书堆满了桉头,朝廷的告捷邸报也是一封接着一封。
这样的局面让朱全忠备受煎熬,不知道该怎样选择。
如果起兵自保,不但得对抗数十万官军,跟他有仇的李克用、时溥、朱谨、朱瑄、王师范肯定会落井下石,已经向朝廷输诚的王严太、王重盈、李思孝、钟传等人也极有可能出兵。
如果局势不利宣武,只怕魏博、成德、幽州也会倒戈。
环堵四面,仇人遍地,没有盟友,如果不起兵自保,按照这个形势下去,迟早会被蚕食消灭。
何况他很清楚自己干的那些事,刺杀宰相干了,虽然刺杀未遂,上表为杜洪脱罪干了,还让丁会和曹延祚带了一万五千人秘密赴鄂州解救,这些都是遇赦不赦的杀九族大罪。
一旦事发,唐梁交战在所难免。
无论怎么样,战争早晚都是不能避免的,除非自己入朝,皇帝就会装作不知道这些事,其实朱全忠也不必为难,就出兵帮助杜洪这一件事,已经能看出他的立场和真正想法了。
割据中原呼风唤雨的感觉太美妙了,履至尊统御**八荒的恶念如同野草一般疯长,这边是日渐膨胀的野心和不安现状的**,那边是忠于王事的臣职和尊奉汉室的大义名分。
汴州和长安的矛盾,已经从中央君主集权**统治和地方藩帅割据自治的主要矛盾转化为朱全忠日益增长的野心**和君臣双方实力悬殊过大以及双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这个矛盾,貌似是无法调和的。
深吸一口气,朱全忠凛然道:“寡人决意起兵自保!”
李振欣然一笑,立即附和道:“大王英明!”
朱全忠挺着将军肚,看了殿下文武们一眼,勐然起身道:“自中和二年九月归顺朝廷,寡人南征北战,为大唐流了血,为先帝立了功,受命汴州以来,也是忠心王事,进奉不绝,恪守臣节大义,称得上是国家功臣,当今天子刻薄寡恩,滥杀藩帅,一再猜忌逼迫外臣。”
“如今朝廷陈兵洛阳,等到杜洪覆灭,下一个就是张全义,等到张全义被杀,下一个是谁不须多说,以张全义之力断然无法与朝廷抗衡,所以寡人打算派兵赶赴洛阳驻守。”
“一来阻止朝廷东进,二来为日后输诚做准备。”
“即使打不过,但只要挡住官军,寡人就有谈价还价的余地。”
众人松了一口气,不正式扯旗造反就好。
起兵跟朝廷打一打,也好给昏君一点颜色看看。
定下基调,接下来的事就好说了。
前脚问完谁去洛阳,杨师厚和张存敬后脚就站了出来。
再说起鄂岳,朱珍和葛从周立即拱手请命。
榜样在前,再给其他人分派任务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朱全忠刚提出谁去安州跟杨守亮作战,张存敬就站了出来,这样防备北面李克用和东面朱氏兄弟的人选也就都定了下来,霍存被派去防御天平,泰宁军朱谨那里则由李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