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章 百官叩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6章 百官叩阙 (第2/3页)

下重誓。

    走完形式后,钟传道:“本王起兵自保肯定会被视为造反,小天子会夺了我官职爵位,各位看怎么称呼好?”

    称呼倒还真是个难题,没有现成的,武夫也不懂其中门道,文官们则若有所思,判官季悦凑到耳边低声道:“会稽不是来信了吗,董昌约主公一起称王,主公作何打算?”

    钟传沉吟少许,皱眉道:“这,不好罢?”

    季悦冷笑道:“既然要分庭抗礼,有何不好?”

    “号什么?”

    “吴王如何?”

    定初三年十月初五,文武合辞劝进,钟传辞拒弗获,至于再三。初九,中书令、南平王、检校太保、江西观察使、镇南军节度使钟传,在洪州北郊筑坛祭天,自立吴王。

    置文武百官,升洪州为豫章府,备服饰车马仪制,册封正妻卢氏为吴王妃,立长子钟匡时为吴王世子。

    与此同时,湖南宣布自立。

    周岳很猖狂,僭越自称楚王,杜洪闻讯欣喜若狂,火速响应三镇,自称鄂王,短短两月,鄂岳、浙东、江西、湖南相继自立,越王、吴王、楚王、鄂王横空出世。

    扬州的孙儒乐坏了,也给自己封了个淮王。

    消息传出,举国轰动,天下震惊。

    十月十四,卯时四刻,京师宣布戒严,首都进入临战状态,御马监所属的虎豹营、陷阵营、大正营、武原营以及紫微军的开阳营、玉衡营、摇光营全体出动,占据了出入皇宫的各处宫墙城门,与此同时,驻京左右神策军和神策军京西京北行营全体进入战备,驻扎在京兆府的镇东镇南镇北三座御林军大营也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原地驻扎,无诏不得妄动。

    十五,天阴,一道冷空气南下,京城百姓都穿上了厚衣裳。天还没亮,灰蒙蒙的,正是上朝的时候。

    礼部尚书杨涉、礼部侍郎崔胤、集贤殿大学士郑谷、翰林学士司空图、御史中丞裴枢率领户刑工吏礼兵六部二十四司,合将作国子大理太常宗正少府等五监九寺,中书尚书门下秘书四省,以及弘文馆、集贤院、神策军、紫微军、金吾卫等各衙署的所有官员,在丹凤门前停止前进,大小两千余名文武官员,在丹凤楼外跪成一片,在瑟瑟北风中,一起放声大哭。

    哭声震天,凄厉惨烈,直刺人心。

    约半个时辰之后,中官顾弘文才出来询问,看到数千名官员在丹凤楼前齐齐跪倒痛哭,看到这壮观宏大的场景,顾弘文整个脑子都是空白的,好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杨涉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说道:“礼崩乐坏,五贼僭越称王,淮南、浙东、鄂岳、江西、湖南相继作反,国将不国,大唐社稷将危了,我等悲痛不已,所以在此哭诉。”

    他一边哭一边说,一边又以头砰砰撞地,撞得额头血流一片,极为惨烈,其他官员见状,无不齐声痛哭,号声震天,或厉声控诉董昌、钟传、杜洪、孙儒、周岳五人的滔天罪行。

    百官叩阙,声势浩大,辰时二刻,首相杜让能和次相刘崇望终于出现了,却是从丹凤门走出来的,随之而来的还有淑妃何芳莺和张泰等宦官,这些人代天子出面,劝说百官返回。

    百官拒不返回,除非皇帝下诏对五镇全面开战,杜让能沉吟道:“这个我们无法替陛下承诺,容我等一去。”

    说罢转身进入丹凤门,前往含元殿奏对。

    李晔淡淡一笑,道:“事关重大,还须从长计议。”

    如是奏对了三次,皇帝才叹气道:“既如此,准奏。”

    天下人都看好了,这可不是朕独断专行,是满朝文武的极力要求,朝臣也只要求讨伐这五个逆贼,无关藩镇不要多想,朝廷从没想过削藩,是因为杜洪悖逆不臣才干他的。

    又因为四镇同盟,朝廷才要对钟传等人出兵。

    钟传等人造反,李晔早有预料,他之所以自导自演这场戏,就是要防止事态扩大化,把战争限定在南国,同时籍此向外界传达出两个信号,朕并不独断专行,也不针对任何藩镇。

    对僭越五王的战争,这是朝臣的要求,无关藩镇请放心,朝廷不会与你们为敌,你们也别干涉南国战事。

    是日正午,延英殿举行内阁扩大会议,四位在朝宰相,中书省八位舍人,翰林院十二位学士,各知制诰与翰林承旨,一共二十七位大臣与会,李晔点点头,归黯便开始唱读奏章。

    “上月二十七,董昌自称越王,杀害浙东二十三位官员。初五,江西观察使钟传自称吴王,逐监军使。”

    “初八,鄂岳行营邸报,杜洪自称鄂王,杀害鄂岳监军院大小官吏三十三名,处死内侍省派出监军使孟元奇,并逐淮西鄂岳转运院诸官吏,关闭长江漕运,公然作反。”

    “同日,南面行营都统郑延昌急报奏称,武安军节度使周岳自称楚王,监军院中官全部遇害,并逐朝廷任命的湖南各州刺史司马及下辖县官,周岳宣布出兵三万协防岳州。”

    “初十,杨行密急报,淮南节度使孙儒自称淮王。”

    李晔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秋景一言不发,结束读书的韩王世子李克良、覃王世子李嗣周、延王世子李戒丕、韶王世子李成归等宗室世子立在李晔身后八步,大气不敢出。

    归黯读完十数份奏章,李晔依然站在窗前。

    诸王世子和睦王李倚等人依然立在原处,在他们边上,是杜让能、刘崇望、崔胤、杨涉、郑谷、郑预、崔远、韦庄、陆贺群、唐求、喻坦之、王溥、薛鉴弘、苏检、郑熙等人。

    相较于宗室,这些宰辅阁臣很淡定。

    杜让能和刘崇望双目微闭,在脑海中推演战略。

    “陛下!”

    归黯终于忍不住,呼唤了一声。

    李晔依然不语,好像没听到,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报,急报!”

    一个长长的声音,顺着朱雀大街,从朱雀门传到承天门,又从承天门到丹凤门,从丹凤门再到含元殿,然后到宣正殿,再到延英殿,刘奂和白沉抱着一沓奏折,匆匆步入殿内。

    归黯和崔远接过,继续唱读。

    “宣武进奏院呈朱全忠奏章,上书为杜洪脱罪。”

    “福建进奏院呈陈岩奏章,上书请为江南三镇脱罪。”

    “岭东进奏院呈权木官奏章,上书请伐董昌。广州大都督徐镜上表,求募兵度支营田职权,请讨江西观察使。”

    “静海军节度使余立夫上表,请求带兵北讨湖南。”

    “抚州刺史危全讽进奏章,上书为钟传脱罪。”

    “河东进奏院呈李克用奏章,请求带兵镇压江南。”

    “感化进奏院、泰宁进奏院、天平进奏院、平卢进奏院各呈本镇奏章,朱谨、朱瑄、时溥、王师范联名上表,历数朱全忠十大罪状,请求下诏讨伐朱全忠,宣武军上表辩解。”

    听到兵部集中呈报的这些消息,众人不由得一怔。

    阁臣交头接耳,小小的议论声响了起来,崔胤忍不住道:“陛下,一日十报,情势如火,如何处置,请示下!”

    他的声音似乎叫动了李晔,李晔缓缓地转过身来,杜让能和刘崇望依旧老僧入定,阁臣们也停止议论,顾弘文瞟向崔胤的目光里飘过一丝怨恨,李晔开口道:“弘文,赐茶。”

    听到这亲密的称呼,崔胤不由得对顾弘文心生怨恨。

    奸诈阉贼,早晚弄死你。

    李晔下令赐茶,顾弘文便带人泡茶。

    亲王世子大臣们谢过李晔,接过茶水,李晔特意招呼老相杜让能坐到他身边,见首相杜让能和次相刘崇望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崔胤就鼓起勇气站起来,拱手说道:“适才急报连呈,臣一时情急,打扰了陛下雅兴,请陛下恕罪。”

    李晔道:“你坐下,众卿家畅所欲言罢。”

    这个时候就轮不到旁人说话了,刘崇望清清嗓子,拱手道:“各地急奏,说钟传和周岳这两个乱臣贼子僭越称王,杜洪和孙儒也跟着响应,朱全忠、危全讽、陈岩又上书为贼子洗雪脱罪,七镇已呈遥相呼应同盟之势。”

    李晔点头道:“这些朕都知道了,可还有其他消息?”

    看架势一点也不慌,比起那个被吓哭的德宗强了太多,主心骨淡定,众人本来紧张的心情也都渐渐平静下来,归黯答道:“微臣刚从翰林院过来,目前还没有最新邸报到达。”

    李晔点点头,含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谈谈怎么办。”

    怎么办?当然不能凉拌了。

    杜让能道:“兵部做了预案,先请郑国公说说罢。”

    不了解情况的大臣这才反应过来,皇帝之所以稳如老狗,原来是因为早就成竹在胸了啊,刘崇望站起来道:“启奏陛下,遵照陛下的指示,兵部针对不同状况作了不同准备。”

    “现在叛军的情形虽不明晰,但不出陛下预判,兵部以为,就目前形势,朝廷首先要做的是,下制褫夺钟传、周岳、孙儒的一切官职爵位,定三人逆国叛君的不赦大罪。”

    “其次,请下制驳斥朱全忠、陈岩、危全讽三人,斥责三人不明事理青白不分颠倒黑白,为逆贼开脱的无耻行径,并警示中外群臣不得再为叛国五贼说情,以示朝廷诛贼决心。”

    “第三,分区作战,各设行营。”

    “下诏,以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为洪州北面招讨,洛阳防御使郗自照副之,滁州节度使孟迁为供军使,以福建观察使陈岩为洪州南面招讨,以抚州刺史危全讽为洪州东面招讨。”

    “至于洪州四面行营都统,可让朱全忠担任。”

    与此同时,不答复朱谨、朱瑄、时溥、王师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