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0章 子规声里雨如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20章 子规声里雨如烟 (第3/3页)

了自然会磨损减重,但重量减轻并不会导致降低铜钱购买力,决定铜钱价值的是流通总量。”

    “所以朕认为,铜钱磨损减重不代表其本身价值降低。”

    几位宰相都露出了奇怪的眼神,杜让能试探道:“陛下的意思莫非是想铸造大钱?此法万万不可,杨国忠曾铸推当十大钱,结果对百姓盘剥过甚,弄得民怨沸腾,最后不了了之。”

    其他五个宰相也连连点头,一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模样,眼看刘崇望就要长篇大论准备给皇帝上上课,李晔当即抬手阻止,继续解释道:“铸推当十当五大钱是恶政,朕很清楚,但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百姓不愿接受当十大钱?的确有关盘剥,但主要是因为,大钱本身不足十,杨国忠却要老百姓以足十钱兑换,人家又不是傻子,所以大钱不能流通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钱没有信用,杨国忠铸推大钱,简直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谁会信杨国忠?”

    杜让能点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如果当十大钱的信用建立起来了,当百大钱都能铸推流通起来,一张纸也能流通,但民间现在根本不信大钱,杨国忠这厮真是遗臭万年!”

    李晔一笑了之,从怀里取出一张票子放桌上,含笑道:“杜相公不愧是计相,朕就是你这个意思,只要把信用建立起来,不要说当十当五大钱,就这一张薄薄的汇票也能流通。”

    李晔拿出的这张汇票来自全国最大的卢记柜坊,即卢崔郑王四姓高门之首的范阳卢氏,六位宰相拿过汇票传看了半天,韩正纳闷道:“臣知道汇票,契条而已,怎能当钱用?”

    其他五人也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李晔,李晔笑笑道:“这张汇票是李克用在太原的卢记分柜存入的,然后随奏章一起发到朕这里,朕凭这张汇票就可以到卢记总柜兑现成金银,这样李克用就不用派兵把铜钱千里迢迢的押送到长安来,朕只要在长安扣除一点手续费,就能在卢记柜坊把钱取出来用,这钱的存入取出保管当然要花一点费用,但这些小钱和押解所需的人力物力相比较,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过这不是重点是,重点是朝廷可以借鉴这种理念。”

    上个月三十一日是李晔生辰,李克用正在带兵打仗,但没有忘记皇帝女婿的生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写了贺表,又快马通知盖寓,命他取三十万贯钱给皇帝女婿寄过来作贺岁。

    李晔说完话,六位宰相都陷入了沉思,崔胤却没明白李晔强调的重点,沉思少许后突然搭腔道:“臣明白陛下说的理念了,这个手续费用也可以征税,而且也得按户等的方法课!”

    纯粹是想钱想疯了!

    其他五个人没想到崔胤这么奸,不满的朝他看了看,李晔却对崔胤赞许一笑,接着说道:“朕有一个疑问,愿诸位相公为朕解惑,老百姓认范阳卢氏的汇票,也认清河崔氏的汇票,七姓十家的汇票都能信,为什么偏偏不信朝廷,难道朕在百姓心目中还不如七姓十家吗?”

    这话一出,六个宰相齐齐跪地告罪,崔胤和杜让能更是口呼罪该万死,李晔摇头道:“诸位相公不要误解,朕的意思是,既然七姓十家可以发行汇票,那朕的李家也可以,七姓十家能把自己的汇票取信于民,朕作为大唐天子,当然也能把朕的汇票取信于民。”

    见宰相们都不说话,李晔继续解释道:“如果朕是一个贾人,打算带一笔钱从洛阳到长安来做生意,诸位相公认为,朕是带着铜钱安全方便,还是带一叠汇票安全方便?”

    杜让能道:“陛下是天子,不能自比贾人。”

    崔胤又插嘴道:“若是臣,会带一批货来长安,不会空走。”

    “你还是真是无利不起早……”

    李晔哑然失笑,无奈道:“杜相公,朕就是打个比方,姑且就算是这样吧,那朕赚到的钱怎么办,也都随身带着吗?所谓财不外露,朕要是带太多现钱,难保不会被歹徒盯上啊。”

    “若是臣,自然把钱寄存到柜坊。”

    “好,如果这家柜坊信誉极好,某一天朕要做生意,却偏巧没有现钱,只有汇票或者存钱的存根,那对方愿不愿意接受朕用汇票存根进行结算?”

    “自然会的,现在也很流行。”

    被李晔带着走,杜让能已经认可了这种民间奇术,一直默不作声的刘崇望却叹气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是想发行汇票取代铜钱,可大钱都不能取信于民,汇票如何能行?”

    李晔点头道:“大概就是这样,朕已有良策。”

    六位宰相集体黑线,千年来这方天地就一直流通实物货币,现在皇帝突然想要改用贾人玩弄的汇票,宰相们能接受才怪,好在李晔再三解释,承诺暂时先只设立朝廷柜坊,经营一些跨地区的远程存兑业务,比如蜀中两省的赋税可以存到柜坊,报送一批汇票到户部就行,朝廷要给地方拨款,也直接派飞马送汇票,让地方官员拿着汇票去转运府支取钱粮,这样就节省了押解钱粮布绢的人力物力费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上的沟通效率。

    如果试点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再尝试一下是否可以用作货币。

    杜让能半信半疑道:“若果真如此,那就方便多了。”

    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最终商定由户部组织成立朝廷柜坊,至于这个受中央控制且能会通四海的要害衙门如何命名,李晔提供了四个名号供宰相们遴选:柜坊、钱庄、票号、银行。

    杜让能摸摸胡须道:“朝廷开办的柜坊,名号必须大气端庄,柜坊已被民间贾人采用,钱庄和票号听起来小家子气,既然决定仍然以金银绢为本位,臣觉得就叫银行好了。”

    “不愧是杜相公!”

    李晔哈哈大笑,点头道:“那就叫银行!”

    定初二年四月十八,延英殿会议决定成立大唐银行,因为前期业务主要面向两省工田报送和大宗商品交易结算,李晔和杜让能一致决定命名为大唐工商银行,以金银绢作为本位,计相杜让能为首任行长,皇帝指示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裨补缺漏,试点推广。”

    先在京兆府、兴元府、成都府、梓潼府四地进行试点,观察效果,总结得失,完善制度,然后逐步推广到蜀中两省和京畿道,一开始的业务只是接受存款汇款,主要是为了方便蜀中两省转运府和户部的沟通,降低钱粮在上交途中的附加损失,但也鼓励存票汇票的流通。

    在皇帝陛下看来,既然是朝廷的银行,那么作为大唐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本人的画像应该出现在存票汇票及以后的唐宝钞上,作为朝廷信誉的象征,结果却被宰相们集体否决,理由当然是天子何其尊贵,印在票子上被三教九流的凡夫俗子摸来摸去,成何体统?

    “为了好看,其他图画总要有吧?”

    李晔仍不放弃,尽力争取。

    杜让能想想道:“实在要图画,凌烟阁怎么样?”

    柳璨不以为然道:“大明宫是天子所在,画大明宫好。”

    杜让能道:“也可以,但画师不好找,至少得有吴道子的功力。”

    柳璨得意一笑,拱手请命道:“陛下,臣来画!”

    “那就大明宫,交给柳相公了。”

    票子的设计就不用操心了,负责筹建银行的杜让能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周全了,当杜让能把样票拿到李晔面前的时候,李晔还是很开心的,柳璨画的大明宫很不错,样票的设计样式也很大气,听杜让能细细介绍完防伪标识及种种预防措施后,李晔被古人的智慧惊到了。

    宰相韩正奏道:“银行与度支、户部、转运挂钩,又会通四海,将来难免与天下商贾打交道,责任非常重大,所以臣认为应该成立一个监督银行的衙署,防止银行官吏欺上瞒上。”

    想起前世银行的那些恶霸行径,李晔深以为然道:“韩相公所言极是,监管也是很重要,权力失去监督就会失控,得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韩相公精通法制,回去拟一道章程。”

    韩正轰然应命道:“臣遵旨!”

    敲定这件事后,李晔又交代道:“解决土地兼并和贯彻变革两税法的事也该有结果了,诸位相公明天先在政事堂自行商量一下,求同存异,搁置争议,不要吵架,把你们都暂同的条例拟给朕过目,如果没什么问题,下月初一就开始在京兆府和南直隶四府试点。”

    “臣等遵旨。”

    五相离去后,刘崇望问道:“臣之前上的奏章……”

    李晔含笑点头道:“照???,草诏即可。”

    定初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朝廷诏令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武定节度使杨守忠、奉天节度使杨守文、山南西道节度使张威、奉天节度使齐克俭、玉山节度使杨守信、金商节度使杨守宗、天雄节度使李茂庄、泾原节度使张播、彰义军节度使令狐陈、感义军节度使满存、镇国军节度使韩建入朝觐见,除张威以外均为关中小藩镇,拥兵最多的杨守贞不过一万人。

    时机已到,该和这些忠臣们谈谈心了,根据六位宰相的看法,除了韩建和李茂庄这两个矬鸟比较难对付之外,其他的均可一鼓而下,实在不肯体面的,宰相们会帮忙体面。

    命关中小藩镇节度使入朝觐见的诏书发完第二天,经过紧张的筹备,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大唐工商银行在长安东市正式挂牌营业, 挂牌之前行长杜让能召开了座谈会,与卢、王、崔、郑、韦等数十家历史悠久的老柜坊管事人进行了亲切的交流沟通,明确承认了私人柜坊的存在合法性,联合确定建立了行业统一标准,规范整治了行业各种不合理乱象。

    范阳卢氏南祖房支、僖宗朝宰相卢携族弟、卢记柜坊大老板卢先之代表发言,强调卢氏柜坊全体员工一直遵守唐律唐规,坚决拥护贯彻朝廷各项政令,将一如既往的如实报税按时上税,愿意无条件接受户部监察,今后会极大降低卢记柜坊的贷款利率,卢记柜坊与高利贷不共戴天。

    随后在金吾卫的保卫下,十三家柜坊老板陪同行长杜让能出席了大唐工商银行的挂牌典礼,新成立的银行监理台亦于同日在户部正式挂牌,负责审理中外商贾对大唐工商银行和在京民间柜坊的举报,也受理生意纠纷并提供高利贷司法援助,由刑部侍郎吴绍宁实际负责。

    看着满墙的行规,商人们感慨道:“看看,到底是朝廷办的柜坊!”

    一位俊秀的年轻郎君含笑道:“今上天资英断,睿识绝人,有汉宣厉精,光武大度,太宗英武,宪宗神志,自即位以来,铲除积弊,惩毙奸宦,悍诛贼藩,从谏如流,朝野气象更新,朝廷声威大振,我有强烈的预感,这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一个盛世将缓缓走来。”

    “那可不是,以往税吏遍地,现在都没了!”

    第120章 子规声里雨如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