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模式设计 (第2/3页)
交出发站与轨道交通到达站同处轨道线路的一侧的换乘模式,并通过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连接公交到达与出发站,以及轨道交通的出发站与到达站。该换乘模式可有效避免换乘客流间的相互干扰,且宜在换乘空间不具备合用站台换乘的情况下采用。
3)轨道交通与出租车及私人小汽车交通的客流换乘
为鼓励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出行,因此首先要满足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的用地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临时停靠站或停车场,满足小汽车客流的换乘需求。
(1)临时停靠站的客流换乘。在不影响公交车流与换乘行人流的情况下,为满足出租车或小汽车“即停即走”的客流换乘,在轨道交通与地面衔接通道的出口或入口周边,分别建立“即停即走”的临时停靠站,以满足出租车或小汽车的临时上客或落客的需求。
(2)小汽车停车场的客流换乘。在轨道交通周边建立大型停车场,停车场的行人出入口通过地下通道、人行天桥与轨道交通的站厅或站台相连。小汽车停车场布置灵活多样,可以是地面停车场,也可以是地下或停车楼等。小汽车停车场的客流换乘模式主要用于城市边缘的停车换乘交通枢纽。
4)轨道交通与非机动车的客流换乘
为鼓励非机动车的绿色出行,在不影响公交车流与换乘行人流的基础上,在轨道交通枢纽站地面出口或入口附近,建设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场,供非机动车客流与轨道交通的换乘。
2.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
铁路客运枢纽一般属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是城市内部与外部交通的衔接点。铁路运输为主要交通方式,承担城市间的旅客出行运输,而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及私人小汽车交通等城市内部交通方式主要负责客流的集散运输。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点,在大都市往往采用其作为主导的集散交通方式,也是铁路客运枢纽中客流的主要换乘方式。
由于铁路自身交通设施与运营管理的特点,铁路运输拥有站前广场及专属的候车区、站台、离站区(通道)等。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衔接设计中,尽量缩短铁路候车区与汇集客流交通方式落客区的距离,以及铁路离站区(通道)与分散客流交通方式上客区的距离。
1)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换乘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间的换乘方式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而发展,由平面换乘方式逐步向立体换乘方式发展,近年来又提出同站台换乘方式。换乘客流量的大小与轨道交通、铁路客运站的衔接便捷程度,以及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中的辐射程度密切相关。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方式有以下几种。
(1)平面式换乘模式。在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地下单独修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过站前广场实现两种交通方式的衔接。
(2)立体式换乘模式。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立体式布局,通过地下通道、滚梯、楼梯等行人步行设施,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的出口接入到铁路客运站站厅或站台,将铁路客运站的离站区(通道)与轨道交通的入口相连。
(3)联合设站换乘模式。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联合设站,根据站台的设置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站台平行设置于同一平面的模式,即客流通过设置在另一层的共用站厅或连接站台的通道进行换乘;站台分层设置,即客流通过连接通道实现换乘。
2)铁路与常规公共交通的客流换乘
铁路与常规公共交通的客流换乘模式设计,应保证衔接交通的通达性、顺畅性与便利性。因此,其换乘模式通常采用常规公交与铁路客运枢纽尽可能接近同平面衔接,或上下层立体衔接。铁路与地面常规公交的交通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站外路边停靠客流换乘。在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衔接的主要道路上设置公交停靠站,铁路与常规公交基于站前广场利用过境公交线路实现客流换乘,换乘客流需要徒步穿越站前广场。
(2)站外公交枢纽客流换乘。在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附近建设常规公交枢纽站,利用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等步行设施将公交枢纽站与站前广场相连。地面公交与铁路间的客流换乘需要步行一段距离,换乘时间相对较长。
(3)站内公交枢纽客流换乘。在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或下沉广场建设常规公交枢纽站,空间布局上使常规公交客流落客区毗邻铁路候车区,使常规公交客流上客区毗邻铁路离站区(通道)。站内公交枢纽客流换乘模式,交通方式间衔接最为紧密,换乘客流的步行距离最短。
3)铁路与出租车及私人小汽车交通的客流换乘
出租车与私人小汽车交通,一般作为铁路客运枢纽集散交通的补充方式,其相应的优先权应次于公共交通。因此,在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设计中,应优先保证公共交通的空间用地及其换乘便捷性。同时,由于出租车与私人小汽车交通的灵活性与集中性,可以建立“即停即走”的临时停靠站以满足出租车或小汽车的临时上客或落客的需求,并通过地下、地面或高架的汽车专用道路,将临时停靠点与枢纽停车场,以及周边道路相连。铁路与出租车及私人小汽车交通的客流换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临时停靠站的客流换乘。在不影响公共交通用地及其车流运行,以及客流换乘的情况下,在毗邻铁路站房候车区区域建立“即停即走”的临时停靠区,满足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特殊交通或VIP交通的“即停即走”的客流换乘,实现小汽车交通的汇集客流向铁路换乘;在毗邻铁路站房离站区(通道)的区域设置“即停即走”的临时停靠区,实现铁路客流向小汽车交通的分散换乘;同时,采用地下、地面或高架的汽车专用道路,将临时停靠点与枢纽停车场,以及周边道路相连,以方便车流的进出与停车。
(2)机动车停车场的客流换乘。在不影响公共交通用地与其换乘便捷性的情况下,在铁路客运枢纽站前广场或下沉广场建设小汽车停车场,主要用于满足两类停车换乘需求:一为小汽车驾车人利用火车当天往返出行或接送旅客的停车需求,二为旅游团体或单位等集体出行客运大巴汽车的停车换乘需求。停车场的行人出入口需通过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步行设施与铁路枢纽的站前广场、换乘大厅、候车区、离站区(通道)等相连;停车场的机动车出入口需通过汽车专用道路与临时停靠站、枢纽周边道路等相连。
4)枢纽站前广场或换乘大厅衔接的客流换乘
当铁路客运枢纽站内不同交通方式在站前广场区平面式布局时,基于站前广场实现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共、出租车、私人小汽车、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间的交通衔接;当铁路客运枢纽站内不同交通方式采用立体式或毗邻式空间布局时,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布局,形成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大厅,基于换乘大厅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交通衔接。
不同交通方式的出入口通道与站前广场(换乘大厅)衔接,换乘客流需要途经站前广场(或换乘大厅)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出行换乘。
5)其他交通方式间的客流换乘
铁路客运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衔接,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可参考轨道交通枢纽的交通衔接设计的相关内容。
3.公路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
与铁路客运枢纽相比,公路客运枢纽的集散客流量相对较小,而且站前广场的面积也相对较小。由于公路客运自身的运营特点,公路客运站拥有站前广场及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