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6.4.1 乘客步行的基本行为特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6.4.1 乘客步行的基本行为特征 (第2/3页)

程度上受人的知觉、心理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行人正常行走时,通常会在前方预留一个可见区域,以保证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采取避让行为等。

    7)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是指行人在移动过程中,为到达目的地对移动路线做出的选择。行人在移动过程中是潜意识地通过观察自己前方区域内的交通状况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行人观察区域不是圆形范围,而是前方相对比较长而侧面相对较短的椭圆形范围。行人周边的交通条件常常会影响观察区域范围的大小,从而影响行人的路径选择行为。研究表明,行人在路径选择时更愿意选择最快到达的路线,行走时趋于与障碍物和其他行人保持一定的间距。行人在移动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交通条件采取追随前方行人、避免碰撞、侧身通过、停止等待等行为。

    2.宏观群体特征

    行人流的宏观群体特征,主要是指大量行人在某一区域和时间段内表现出来的群体行为特征,包括行人流三要素、行人流自组织现象及行人流拥堵激波与踩踏现象等。

    1)行人流三要素

    行人流的三要素包括流量、速度和密度。

    行人流量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通过行人交通设施某一断面的行人数量,以每15分钟或每分钟作为统计单位。行人流的平均速度是指在行人流中所有个体行人的平均速度,单位为m/s或m/mi

    。行人流的平均速度在低密度的情况下主要受行人个体因素、出行因素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在高密度的情况下主要受行人所在的行人交通流的类型等外在交通因素的影响。行人流的密度是指在行人移动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行人平均数量,单位为人/m2

    。行人空间也被用来表示行人在某一移动区域内的拥堵程度,行人空间是指在某一移动区域内每个行人占据的平均面积,单位为m2

    /人。

    行人密度越大说明行人的拥挤程度越高,行人自由移动的空间越小,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就越大,以自由流速度移动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行人之间的冲突妥协机会也将增强,为了行人流整体的利益,行人之间会产生自组织现象。行人流在低密度的情况下,行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自由的速度移动;在高密度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紧急恐慌的疏散情况下极易发生拥堵踩踏事件。

    行人流的密度、速度、流量之间的基本关系与机动车流的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相类似。行人流速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行人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行人的移动性越来越差,所以行人的平均速度越来越小。在行人密度较低的情况下,行人拥有较高的移动空间,行人可以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容易达到最大速度,因此随着行人数量的不断增加,流量也在逐渐增加。同时,行人平均空间逐渐减小,行人之间的干扰越来越大,因此行人的速度和流量都逐渐减小,最后速度和流量都降为零,变为完全拥堵状态。

    2)行人流自组织现象

    行人流的自组织现象是指行人流内部的个体行人之间在无外界力量的指导下由于自身因素和作用自发组织和生成的行人流宏观现象。主要包括对向行人流的自动分离形成无形通道现象、在交通设施瓶颈处对向行人交替通过现象、交叉口行人流产生斑纹现象等自组织现象。

    行人是具有移动目的地的自驱动个体,是高级智慧的智能体,具有超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行人在移动过程中,不仅受自身出行目的、身体状态、焦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行人交通设施、交通环境、交通流的类型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并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