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 枢纽交通设计目标与原则 (第2/3页)
援通道、应急照明、疏散标志、防拥挤踩踏设施等。
在交通设计过程中,提高枢纽内的综合环境(照明、通风、导向标识等),最小化出行者在枢纽内走行距离或时间(设置传输带、扶梯以缩短走行时间),提供足够的候车空间和及时的出行信息,保证残障人士和携带大行李乘客的出行便利,设置相应的应急疏散通道与安全出口,以及防拥挤踩踏设施等。
2)一体化原则
基于“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的理念,在保障交通枢纽运输功能和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对枢纽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枢纽交通设计不仅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与便捷的换乘服务,还需要为乘客提供周到的商业服务,为乘客的出行提供方便的吃、穿、用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个融合交通功能、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建筑体。以“一体化”为主线,促进枢纽站场及相关设施用地布局协调、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
在交通设计过程中,注意综合利用地下空间,使轨道交通车站和其他换乘设施集中布设于同一站域内;强化一体化设计,枢纽出口通道可与地下商业街结合;当涉及土地连带开发时,应确保交通与土地开发间的最佳协调;提供必要的附属设施与配套设施(餐厅、书报亭、银行)等。
3)无缝化原则
基于“空间布局最优化”的理念,枢纽交通设计通过整合枢纽的站场设施、场内道路设施、行人步行设施、各种附属配套设施等,尽可能增加枢纽单位面积的利用率,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从空间布局上缩短乘客的步行距离。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包括城市对外交通间、城市内部交通间、城市内外交通间的无缝衔接。基于设施间协调的原则实现换乘设施、城市对外运输设施、城市内部交通设施间的空间布局最优化。
在交通设计过程中,缩短城市轨道交通等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空间距离,采用较短的步行距离,实用的楼梯、自动扶梯和电梯等使乘客快速便捷地到达站台;枢纽站场与其出口应宽敞并具有通透性、无隐蔽和遮挡;在枢纽站场内部设置进站区与出站区,以有效加强交通枢纽与周边交通网络的衔接;配置停车位以满足小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的泊车需要等。
4)便捷化原则
基于“时间效益最大化”理念,枢纽交通设计使乘客短时间内完成进站、买票、候车、检票、上车、换乘等活动行为,节省乘客的整体出行时间,达到时间效益最大化,进而提高乘客的移动效率。基于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以实现客流零距离换乘,最大限度地缩短乘客在枢纽内换乘时间,减少乘客因换乘时间过长带来的心理及身体不适。
在交通设计过程中,强化客流换乘的便捷性,满足客流的换乘需求,为不同交通方式或线路间客流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尽量做到客流的同站台或同方向换乘;集散客流与枢纽入口和出口的最佳衔接,实现客流便捷进出枢纽;枢纽站场入口直观明显,可方便进站人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