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草原风云起 (第3/3页)
不过郑洛还是理解,扶持三娘子对于大明在草原的策略是有帮助的,而三娘子也是能摆正位置的,草原上不多的首领之一。
还是那话,能理解,但做起来郑洛多少有些羞耻。
书信写好封入信封,还加盖火漆,郑洛这才算是把事儿做好。
叫来身边亲信吩咐一番,重点就是书信要告诉信使,务必亲自交到三娘子手里,而且告知了三娘子现在的位置,那就是直接奔着板升城去。
吩咐完,这才让亲信离开。
又拿出锦衣卫送来的情报,估算出三娘子手下兵马也就接近一万人,而恰台吉有两千,黄台吉派出去召集兵马的那些部落,锦衣卫也有记录。
约莫着,能召集万把人,这些兵力可是超过三娘子的兵马。
只是三娘子亲自去了板升城,而黄台吉不可能离开归化城赶过去,这方面稍微站着大义的优势。
毕竟,三娘子的地位,可比其他人高得多,他们就算带兵去到板升城,也未必真敢出动兵马攻打三娘子的部众。
很快,郑洛又写了张纸条,让人送到牧天羽那里。
字条的内容,自然是要锦衣卫盯紧扯力克。
黄台吉去不了板升城,可是扯力克可以过去。
锦衣卫已经有情报,扯力克有求婚大成比吉的想法。
若是扯力克带着兵马也赶去板升城,三娘子那边可就真麻烦了。
宣大军虽然是去给三娘子站台的,可郑洛是真不想把西安大军推进战争里。
“希望不会让局势变成最坏的局面吧。”
在书房里,郑洛哀叹一声。
想想,又写条子,把当前围绕板升城的情况知会了坐镇宣府的马芳,让他以总兵的名义,给蓟镇、延绥两镇总兵送去消息。
若板升城真闹大了,宣大军还真需要两镇出动援兵支援不可。
京城那边,郑洛也写了奏疏。
直接给两镇送去消息,那是让他们知道利害,提前调集兵马。
真要出兵,还得兵部行文,否则兵马也是不能出关的。
一时间,整个北方关隘驿道上,驿卒不断飞马而行,霎时间让整个北方靠近边境的城镇一派风声鹤唳。
虽然十来年没打过仗了,可经历过战火涂炭的百姓还在,在他们言传身教下,年轻的一代自然也学到很多战争常识,知道但凡见到驿马飞驰,往往就预示着有大事儿发生。
而四九城,即便没有战事消息传来,可驿卒不断进出城门,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靠近城门的生意人,然后逐渐传开消息。
倒是没有如嘉靖朝那会儿闹得人心惶惶,不过老百姓都在四处打听,看是不是北边又出问题了。
老百姓当然打听不出什么情况,但是京官们这会儿也都得到消息了,知道草原上出了状况。
到底怎么个情况,除了兵部一些人外,自然都不知晓。
魏广德常说在圈子里说,大明的朝堂就像个筛子,什么消息都封锁不住。
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大部分人都信奉君子坦荡荡,国朝行事也应该光明磊落,谁还会有保密意识。
就算是兵事,在一堆文人眼中也和话本似的,觉得无比简单。
不过这次,张科发狠,对知道内情的人员下了封口令。
虽然消息终归还是瞒不住,但至少不能从兵部传出去。
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得到消息,反正虽然兵部没有把消息传出去,但散衙后,消息还是很快就在京官人群里传开。
毫无疑问,消息八成是内阁或者宫里传出去的。
只不过,心大的京官们也只知道草原上一支,一直和朝廷走的比较近的夷酋骑马摔死了,朝廷为此做了一些预防布置。
大部分官员们都没当回事儿,只是张四维府中的信使,还是不断向山西奔去,传递朝廷得到的最新消息和对策。
这些事儿,魏广德听到消息,也不以为然。
他的草原商会也已经从张吉那里得到了消息,毕竟是可能导致原材料断绝的信息,不早点知会一声,尽快收购一批羊毛储备起来,那以后生意还怎么做。
而大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可以说完全被兵部的命令动员起来。
不管有无出关实力,各镇总兵都开始积极清点兵马加强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