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1军工 (第3/3页)
举以后如果能够伸手提携一把,也是徐家的福气。
最起码,会试的时排名,还有殿试,魏广德可都能搭把手。
章师爷还在寻思着一会儿送徐思成出去的时候,把这个脸卖了,多少也能从徐家弄点好处。
毕竟,关系到徐家的未来,徐思成应该不会小气才是。
章师爷算盘珠子打的啪啪响,而这时候下人也把徐思成带到了正堂。
魏广德盯着看了两眼,就招手让他不必行礼,起来说话。
之后,魏广德只是和徐思成随意聊了几句,知道他也是考过秀才的人,之后科举无望才转行经商,也是一阵唏嘘。
这年头,但凡有条件读书的,都会以科举为主。
也就是实在考不下去了,才会转行,或开私塾,或做生意。
而松江府,历来有经商传统,徐家也有条件,之是可惜世事弄人,最后落下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顺带着,魏广德也问了徐光启的学业。
“读书总是好的,听章师爷说起,来了点兴趣。
回家让他好好读书,准备来年乡试,如果能够中举,以后为国效力的机会多得是。”
最后,魏广德也给徐思成吃下颗定心丸。
徐思成自然是忙不迭的感激涕零,他儿子如果中举,虽然后面还是会试,但如果能得到当朝阁老的看重,想来以后仕途会非常顺畅才是。
不过乡试,确实不容易。
谈到徐光启,徐思成不免又说起最近的烦心事。
对他来说,这事儿确实烦心,但对魏广德来说却是毫无所觉。
“是啊,之前也帮着我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儿,在港区见到一个夷人传教士,不知怎么子先就和他相谈甚欢,最近时不时就往那边跑。”
在徐思成看来,和夷人有什么好说的,他们又不懂四书五经。
费那闲工夫,还不如在家多看看书也是好的,甚至教教学生也好过和那夷人交流。
蛮夷之人懂什么圣贤之道。
虽然魏广德不知道徐光启什么时候加入教会,但想到是后来的数学家、农学家,西方的天文、历法、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都有研究,也就不以为意了。
不和传教士交流,他上哪儿学习这些东西去。
“其实,夷人擅长,许多也是我大明所缺失的,子先若是喜欢,让他尽可学去。”
魏广德笑着说道。
虽然心里对魏广德的话颇不以为然,但当面,徐思成也只是点头陪笑。
等送走徐思成,魏广德才驱散左右,一个人坐在官帽椅上发愣。
好吧,现在大明重点发展工商业这个政策,要不要适当调整,这可不是件小事儿。
矫枉过正
长期看,大明发展工商业肯定没错,历史已经证明了,特别是西方主导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魏广德嘴里忽然喃喃低语,如果以技术领先的优势,还有大力发展大明的军火贸易,欧洲人会采购吗?
大明距离欧洲遥远,火器质量似乎也没多大吸引力,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欧洲人大概率不会舍近求远,跑到大明来采购军火。
不过,大明的优势其实还是在于规模效应,那就是大明有庞大的工匠,能够短时间制造大量的火器满足欧洲战争的需要。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觉得还是有必要做点什么,整合大明的军工产业,两京的火器制造局作为技术革命的先锋,重点支持军工发展,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武装大明官军,还有机会出口创收。
“来人,叫章师爷过来下。”
魏广德吩咐一句。
很快,章师爷就被叫来,魏广德吩咐道:“你记录一下,调整行程。
之前计划从松江府出海看看东番岛的行程取消,我们去南京,你知会那边。”
“是,老爷。”
章师爷急忙点头答应。
“还有,让崇明岛给东番岛送信,请俞提督平息事态后尽快回来,让他直接去南京寻我。”
魏广德继续说道。
好吧,他知道的名将就那些,他觉得也只有把事务托付给他们才放心。
所以,就算俞大猷也想退休,但魏广德还是得先把剩余价值榨干了才能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