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9户口制度 (第3/3页)
地主和商人的集合。
魏广德去徐阶府上,一是表达朝廷对老臣的关心,还有就是希望把消息放出去,鼓励士绅拿钱出来做资本,发展工商业。
至于会不会有人假借农村户口打工逃避丁税,自然也是有办法的。
一口人能够打理多少田地,其实是有数的。
绝对准确做不到,但相对明确还是可以做出来的,其实主要还是官府下面那些吏员是否用心。
就算到了后世信息发达、审查严格的时代,都还能出现1虽领工资,22岁退休领社保的奇葩事儿。
其实说到底,就是经办人是否用心,这才是关键。
内阁不可能关心到基层,那是地方官员的事儿。
“通过知府衙门和徐府放出消息,想来就可以坐实了。”
魏广德笑道。
“老师,朝廷真的决定这么做了吗?”
胡峻德还有些不敢置信,这两年他为了安定士绅可是费了不小力气。
内阁这个办法,虽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些好处,至少表示朝廷是关注到了的,只是需要徐徐图之。
“当然,首辅和内相都支持,陛下也知道,没有反对。”
没有反对,那就是默许。
这点,胡峻德还是懂的。
“你在衙门里等邸报就是了,章程还在户部商议中。”
魏广德笑道,“你在这里的压力,我知道,朝廷也知道。”
闻言,胡峻德起身,向魏广德深深一揖。
“学生定不负老师信任,一定管理好松江府。”
等魏广德吃完早饭,上了轿子前往徐阶府上。
徐府在华亭县,还好相距不远,轿夫脚程快,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
此时徐阶已经垂垂老叟,不过还是来到府门前迎接。
谨小慎微了一辈子,徐阶到老还是这个性格。
魏广德下轿子就看见被他儿子搀扶的老叟,当即快步过来相见。
“徐阁老,身子骨还好吧,宫里娘娘和陛下都记挂着您呐,我们这些后辈也是。”
“好好好,我身子骨还好,劳烦娘娘和陛下记挂了。
朝廷交到你和叔大手里,我也放心,这些年动静虽大,可都利国利民,你们是做大事儿的。”
魏广德恭敬,徐阶也是会捧,话都说得漂亮。
魏广德虽然没有在内阁和徐阶共处过,但毕竟不是陌生人,说上几句话,就进了徐府。
进了徐府,一阵寒暄后,魏广德把京城带来的礼物送上。
礼物是真不少,除了宫里的上次,还有张居正等徐阶门人委托他带来的东西。
就算以前还有来往,但只要是门人,这个时候都会准备一些礼物,请魏广德带过来。
说到底,就是个姿态,表示师生情谊。
徐阶乐呵呵接受了这些礼物,又委托魏广德带回些回礼。
接下来,话题也转到此次赋役改革上。
魏广德把和胡峻德的话又重复了一遍,不过为了表示事关机要,还把徐府下人支开才说的。
“聊胜于无吧,当初我也有调减五府粮赋的想法,但国事艰难,终还是未有动作。
如今朝廷既然有意,我就代表乡亲父老感谢魏阁老和所有阁臣的感激。
善贷,我五府虽富,可也真承受不起如此之重的粮赋啊。”
徐阶忍不住擦擦眼角,要说不心疼不可能,那可都是钱粮,每年都要交比江南其他地方多七八倍的税量。
“粮赋确实重了点,这也是我选择松江府开海的缘故,开工坊和商会,总能多赚些银子弥补家用不是。
朝廷一贯政策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也是如此。”
魏广德笑道。
“可是这些年朝廷对商税似乎也增加了不少。”
徐阶浑浊的眼睛盯着魏广德说道。
“缴税本就应该,大体上并未越过太祖红线,徐阁老是主持过朝廷的,自然知道国事艰难何故。
虽然按制征收商税,可朝廷也为商人增加了财源不是。
如今在叔大兄主持下,财政才稍显充裕,但当初的老库可都还空着。”
“哎”
徐阶当然知道治国其实根本就是财税,有钱才能维持国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