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66南下杭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66南下杭州 (第2/3页)

卫所兵,而是地方自行招募的营兵。

    这部分官兵虽然在兵部登记,却不是兵部要管的,而是完全由地方供养。

    等张科到来,才讲清楚这罗木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和魏广德猜想一样,这不是卫所兵抽调的营兵,而是浙江早年自己招募的士卒,保护杭州城。

    “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时,总督胡宗宪在浙江招募大批浙民为兵,由于浙兵在抗倭战斗中战功显著,倭乱平定后,朝廷没有将这批抗倭浙兵遣散,而将之改编以作护城、防汛之用。

    这批总共四万多人的浙兵,被编为9个营,其中2个营用于守卫杭城,7个营用于防汛,三月出巡,六月汛期结束返回兵营,月银9钱。

    这项制度从嘉靖晚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这次闹饷的,就是驻扎在杭州城永昌门外的罗木营。”

    这就是当初张科在内阁里说的话,本应由浙江巡抚衙门支应的营兵,现在却因为缺饷哗变,闹出幺蛾子来,兵部当然不愿意背锅。

    至于魏广德来此,当然除了了解情况外,还有看看松江府的意思,否则也不至于让他这个阁老亲自下江南处理。

    实际上,哗变发生后,驻扎在杭州湾的南海水师就出动了,直接包围了罗木营驻地,没让哗变士兵冲进杭州城。

    城里也进行清理,大街上各营官兵都被撵回军营,其中也有从罗木营跑出来的人,都被暂时圈禁起来。

    事情毕竟涉及到浙江巡抚,俞大猷没有其他动作,上报后就和他关系不大了,就等京城来人处理。

    于是,魏广德就来到这里。

    “魏阁老,都是刁民闹事儿,本抚已经查明,罗木营营官马文英、杨廷用等人率众闹事儿,好在官兵用命,及时平息了此事。”

    浙江巡抚都御史吴善言急忙组织语言回答魏广德的质问。

    “呵呵,锦衣卫杭州百户所的人来了吗?”

    罗木营的事儿,南海水师没有涉入太深,毕竟这里面牵扯到堂堂浙江巡抚,俞大猷现在也懂得避嫌。

    不过锦衣卫驻杭州的百户所也在第一时间把消息传到北镇抚司,只不过因为查探哗变起因花了点时间。

    毕竟,哗变只闹了一下午就被南海水师官兵控制住了,并不需要八百里加急把消息往京城送。

    所以,锦衣卫虽然消息传递的方式更加快捷,反倒是比杭州这边发出去的急报慢了半天才到京城。

    至此,杭州府闹出的事儿算是真相大白,巡抚吴善言克扣兵饷,之后杭州兵备道副使张文熙也没有把事儿平息下来,再有刁民丁仕卿随后聚众声援起哄,这才引发骚乱。

    锦衣卫百户出了队列,魏广德问了下那人名字,随后就当众询问哗变起因。

    其实这里跪着的人有哪个不知道原因的,还不是吴善言或许是觉得这一年油水少了,于是想克扣一点兵饷充盈自己的荷包,只是没想到事儿闹大了。

    其实,这里面也有些机缘巧合,特别是周围围观百姓的鼓噪,对于这次罗木营官兵哗变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

    因为新法推行,这些住在城里讨生活的百姓也卸下了丁税这个包袱,可不就吃饱了撑到了。

    在军营里官兵不满时,还在外面起哄,说自己在城里打工收入如何如何,不比做丘八强。

    大明的百姓,如果生活在城里,一个月打工,运气好是能挣到一两多银子的,可比营兵那每月半两多银子强多了。

    这样的哄闹,加剧了营兵们的不满,这才在军营里扣下了兵备道副使张文熙闹饷。

    百姓里几个起头鼓噪的也已经被抓住,下了杭州府大牢。

    “吴巡抚,朝廷可是给你发三份俸禄,虽然都知道,确实不比当初,可这俸禄是朝廷给的,干干净净,不比那些见不得人的银子强。

    何况,朝廷在地方上的留存也不少,大体上变化也不大,何以闹出这么大事端来,这都是你贪心不足所致,也是你咎由自取。”

    魏广德很不客气说了句,虽然一侧身,让出身后跟着南下的传旨太监。

    “张公公,颁旨吧。”

    一直跟在魏广德身后的传旨天使这才站上前来,从身后小內侍手里接过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