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61废除徭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461废除徭役 (第2/3页)

    如今清丈后,失额田地均已补回,甚至还发现大量新增田地。

    现在各地都据此重编了鱼鳞册,我大明田赋税基算是稳当了。”

    张居正说到这里,其他三人都是微微点头。

    “为什么要清丈田地,还不是各地地方官瞎胡闹给闹出来的。

    不断的少报、漏报田地,帮地方豪绅隐瞒产业,把赋税强压在民众身上。

    他们只想着自己不缴国税,只让百姓缴税,殊不知此乃取死之道。

    其实也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利欲熏心。”

    张居正接下来的话就有些重了,可以说直指要害。

    士绅给地方官吏贿赂银子,把自家田地隐瞒下来、漏报,然后分摊当年赋税时,就把赋税瘫在小民田地上。

    正儿八经的官员自然看不上,都是出自下面小吏之手。

    但他们却并非不知,毕竟一年年境内田地减少,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现在田地清丈完了,就剩下最后两三个省,虽然未全部完成上报,但分阶段报上来的数字,也是大体上都完成,算是功德圆满。

    可是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是按照太祖皇帝定下的税制征收田赋,亦或者按照由其定下的税基=摊派赋税。”

    张居正终于把话引回正题上,到底是按照每亩田地五升粮税征收,还是按照2950万石粮税的税基进行摊派。

    严格说起来,两者都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只不过其中的先后顺序是先有了2950万石粮税,后才定下官田五升,民田三升的规定。

    “汝默,按照如今清丈后的田亩,粮税能超过四千万石吗?”

    魏广德忽然问道。

    他没要数据核算过,但相信申时行肯定根据各地的定额进行过测算。

    毕竟,田地不是统一一个标准征税,分官田、民田,还有几个州府征收重赋,这些都是要考虑进去的。

    “大约四千一百万石。”

    果然,听到魏广德的问话,申时行马上就说道。

    魏广德点点头,看来传言的可信度很高,应该是掌握数字的官员参与其中。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早晚也都是要公开的。

    “我大明之前备受财政困窘之苦,既然有增加财税的机会,当不应放弃。

    何况据我所知,我大明田赋本就相对较轻,民田堪比前元。

    如果以太祖定下税基摊派,怕是民田只用缴两升就够了,这也太轻了。

    过轻,似乎也不利于百姓精耕细作,怕是反倒产量。”

    这个问题,魏广德前段时间听到消息后就思考过。

    税这个东西,重了不行,过轻了也不行,得适中方可。

    “藏富于民不好吗?何况魏阁老所说怕百姓不精耕细作,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猜想,当不得真。”

    张四维马上就反驳道。

    他家虽然是商人世家,可也有不少田地,现在对外都自称地主,他当然希望田赋轻点。

    已经把土地交出来了,田赋轻点就能少缴税,何乐而不为。

    “子维还记得前朝旧事,前元税轻,可结果如何?”

    魏广德笑道。

    “那不一样,前元虽然税轻,可徭役重啊。”

    张四维马上反驳道,说出蒙元倒台的原因。

    其实中国历朝历代中,元朝税率是最轻的,即便考虑其把人分了三六九等,但摊薄下来,每亩田地收粮税三升,真的没有再便宜的了。

    唐朝都收一斗,元朝都是打三折收税。

    可以说,单从税收角度,蒙元以宽容治天下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明初人叶子奇在《草木子》里记载:“元朝自世祖(忽必烈)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明朝修订的《元史卷五十八》也记载: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视前又增二十万有奇,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明末史学家谈迁云也记载道:“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元统、至元之间,吴中富盛闻天下。

    ……盖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非治有升降,田赋轻重使然也。”

    由此可见,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