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456破门宰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1456破门宰相 (第3/3页)



    张居正一蹙眉,又问道。

    “以此次重造黄册为准,定下各省田地税赋为永制,以后人口增减不变,奏请陛下下永不加赋诏书。”

    魏广德想的就是定死农业税这块,不管田地是否撂荒,反正都按照这次清丈的数字计算田亩收税。

    地主的地,就算撂荒不种了,只要地还在你名下,就得给我把税交了。

    每亩地的赋税都一样,不论任何条件变化,都按照一个数量收税,算是定下土地赋税的上限。

    下来,如果地方上开垦皇帝增加了,按照各府县税额,那也只能往下调减。

    分母不变,分子只准涨不准减。

    “这也符合太祖当初定下永不加征赋税之意,我们不过是在2950万石赋税基础上,在税赋里增加了地方杂税和丁税。”

    魏广德继续说道。

    洪武年间,大明朝每年赋税收入大致在2800万石到3200万石之间,于是朱元璋按照这个数字确定大明朝每年岁入2950万石定位永基,行永不加征旨意。

    实际上,此赋税的征收一直持续到三大饷开征才被打破,此前二百余年大明朝廷岁入粮赋大致都是这个数。

    此次地方杂税摊入,更有丁税摊入田亩,粮赋必然大涨。

    魏广德提这个事儿,自然也是堵一些人的口,免得他们说朝廷与民争利。

    实际上,这利那是百姓的,都是出自士绅豪强之手,毕竟他们才是大地主,而粮赋皆出自土地上,就是他们承担下所有。

    “最起码,定下永不加赋旨意,以后编制黄册和赋税无关,也就没什么人动歪心思,想来朝廷也能收到最真实的数字。

    真实人口,虽然平常因为剥离了丁税,已经毫无意义,但若遇战时,则可根据黄册勾选民户入军,也是国家大事。”

    魏广德继续说道。

    现在大明已经没有再进行大规模人口迁徙,明初那会儿可是按照黄册迁徙不少民户的。

    魏广德不提,那是暂时看不到什么地方可以供百姓迁徙,可几十年后的小冰河期,怕是就不得不考虑将西北民户迁徙到吕宋、缅甸等地去了。

    现在不做,那是因为做了也毫无价值,只是劳民伤财。

    而且那些地方新附,局势也不稳定。

    “这次阁议,所说都是未来数年朝廷的主要政事,诸位下来再想想,若有什么好的提议或者发现有不妥之处,尽可抽时间在阁议时提出来。”

    张居正开始总结发言,魏广德的建议不错,张居正都能接受。

    他也在思考如何防范后来人把制度又改回去,虽然说永制,可人家也能变着法变动。

    魏广德建议定死每亩田地的税赋,倒是个不错的法子。

    永不加赋的诏书,小皇帝也一定乐意发布。

    只不过今天谈定的事儿比较多,张居正也想回去再好好想想,确定没有疏漏再执行。

    散衙后,魏广德被张居正留下来,在值房里又聊了几句,重点自然是定死税赋,张居正对此有点顾虑。

    想法好,但执行怕有些难度。

    “其实此法严格说来不该如此的。”

    听到张居正的顾虑,魏广德也坦言道,“所谓上等田地,那得照料好,可种植久了地力难免退化,成为中等田地,甚至下等田地。

    但若不定死,把权利交到地方上,难免多生波折。

    就好像叔大你行考成法,本意是提升官员效率,可他们办事儿还是拖拖拉拉,倒是在征税时雷厉风行。

    末了,锅甩在你头上,呵呵,听说江北百姓可都称你为破门宰相。”

    魏广德的话,就是张居正骂名的来由。

    张居正要求官员做事雷厉风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赋税征收。

    于是,地方官员们为了按时完成赋税征收任务,在下面很是做出不少出格之事。

    事发后,背锅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要求他们按时征收赋税,可按说大头绝对在士绅头上,小民有多少赋税。

    但因为地方上灵活执法,反正最后倒霉的还是小民。

    今下午商议久了,张居正难免感觉一丝劳累,在苦笑声中,他拿出一壶鼻烟,倒出一些于手背,直接放在鼻下吸了口,随后连打几个喷嚏。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