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千九百四十七章 本帮菜的来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两千九百四十七章 本帮菜的来历 (第3/3页)

行号的职员,更乐于光顾,因为到那里去是实惠而且便宜。”

    “那又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呢?”叶欣指了指老饭店现在的装潢格局。

    “本帮菜真正崛起是在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时期,本帮馆子在租界、华界流行起来。一是因为周边地区难民涌入带来的‘本地’食客基数大量增加,而客帮食客躲避战乱回乡或随政府西迁,此消彼长;二是因为战时物资管制下其他外帮菜食材获取难度增加,而本帮菜发挥本土食材获取相对容易,且‘粗料细作’的优势对猪内脏、普通河鲜等能够充分利用;”

    “但最重要的是苏帮、徽帮等名厨避难来沪,躲入租界,为求生计与本帮技法融合。以此造就了本帮菜的大发展。”

    “这需要得益于两个菜馆在那个时间里的艰难求存。正兴馆和德兴馆。”

    “战时由德兴馆融合自身招牌菜生煸草头,创造出了‘草头圈子’这道名菜,由于日人封了江,没有海鲜,德兴馆大厨便叫徒弟们多烧草头圈子,钵头。”

    “草头就是苜蓿,野生的,圈子就是猪大肠,穷人吃不起肉,但这两样还是消费得起的,一时间风靡了起来。甚至‘法租界那些写字间先生也来吃’。”

    “老正兴的师傅因为搞不到咖喱,加上黄豆不在管制物品之列,于是创造出了八宝辣酱这道名菜,用卖剩的鸡胗、猪肚、笋丁,加蜀中难民带到沪上的豆瓣酱乱炒,竟成招牌。因为价廉味重,各本帮馆争相仿制。”

    “而糟钵头这道菜本来叫‘糟杂烩’,在孤岛时期,日人封了肉铺,德兴馆和老正兴两个饭店的大厨便叫弟子去黑市收猪下水,两斤米就能换一副大肠,或者法币两毛五,也能买一斤。买来后用‘肝、肠、心、肺、肚’五样,配以笋片、油豆腐。因原料易得,工艺简单,味道很好,饱腹感强,故而成为劳工与职员阶层共同选择,德兴馆、老正兴这两道菜都销售火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