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八百七十七章 目前成果 (第3/3页)
面下功夫,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清代文字狱的残酷,让清儒不得不走出了一条与汉儒、唐儒不同的学术道路。从方法上革新了解经的方式,能够正确认识到语音演变,对于破除通假、分化、联绵词等语言文字现象造成的纷扰有巨大的帮助。
这一方式打破了唐儒,宋儒不敢怀疑经典的弊病,从清儒开始,典籍上读不通的地方,学者们不再只有“强为之说”这种望文生义的死方法,而是能够通过语音关系去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的可能。
如今在出土文献研究中也存在这样一种倾向,碰到一个生僻字,首先想到的就是通假,这种理论观点,事实上就是清儒小学之学带来的影响,应用时间不过短短的两百年。
而清代小学古籍校勘课题组的任务,就把声韵学起步阶段的各家著作集中起来进行校勘考证,并将之归纳总结为一个体系,哪怕这个体系是残缺的,也要将之网缀起来,形成研究成果。
同时还要利用现有的标本库和工具,对他们的学说也进行相关验证。
这个课题组其实也开始出了一些成果,不过比起上一个课题组来,这个课题组目前取得的成就,更多好像是一些“八卦”。
比如最早提出“考古”“审音”二分的人是江永,后来他学生段玉裁继承了这个表述。段玉裁是一位恪守师承的学者,最后和另一学者顾广圻闹翻了。
原因就是顾广圻名义上算是段玉裁的学生,但却在校勘理念上与段玉裁完全背道而驰,有点“欺师灭祖”的嫌疑。
所以段玉裁分考古和审音,肯定是完全沿袭江永的理念。而江永评价顾炎武的古音研究时指出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言下之意,顾炎武其实也是既能考古,又能审音的。
而之前学术界分别将顾炎武和江永分别捧成考古派和审音派的开山祖师,这就有些不正确了,毕竟两人都是两派学术兼备,只不过各有侧重,又都是一代宗师而已。
这些都是在整理的时候发现的小故事,周至觉得可以简称为的“八卦”,学术价值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