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千八百七十七章 目前成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两千八百七十七章 目前成果 (第2/3页)

过收尾一个向上清扬,一个向下浊降而已。

    总之就是声音信息是可以用符号记录下来的,如果中古音和方言音比现在的符号体系更加复杂,那就给它搞成一个复杂些的符号体系,一样可以记录下来。

    有了这个完备的符号体系,就可以构造出一个拼音体系,这个体系可以教会人,更重要的是教会电脑,把各种方言都给读出来。

    其余几位专家的著作,其实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甚至比赵元任的方法还要粗放,用粗放的理论来构拟精细的语言体系,就难免出现各种瑕疵。

    所以这个课题研究过程,不仅仅是对几位近现代大师理论的推证,同时还是对他们理论的拓展与细化,在拓展和细化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完善他们的理论,最后殊途同归,构建出一个新的,可以指导中古音和现代音的汉语声韵推拟结构出来。

    这个课题是最简单的了,第二个课题是清代小学古籍校勘就相对烦难。

    清代小学大家,包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等人,古籍校勘,其实就是校勘这些人的著作。

    清代小学有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各位名家著述其实是不成科学体系的,有的甚至没有专著,而是在他们的笔记当中东写一笔,西写一笔,非常散乱。

    一个人都很散乱,人一多就更加散乱了。

    第二个问题是分了很多流派,最大的两个派别分别是考古派和审音派,虽然每位大师可能同时既是考古大师又是审音大师,但其实具体到学术上,两派的分野还是很明显的,在著作里也各有侧重。

    第三个问题是当时对于中古和上古声韵研究之学还属于起步阶段,起步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在摸索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方法。

    最大的证据,就是清儒对入声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中国对文科重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一个上古声韵的研究,居然很晚才开始。

    而之所以清儒会在这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