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两千八百五十四章 前提条件和推论方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两千八百五十四章 前提条件和推论方法 (第1/3页)

    例子也随便就可以举出来,比如一个一辈子只说普通话只听普通话的人,他就理解不了“一东”韵和“二冬”韵的区别,在他的前提条件里这两个韵部就毫无区别,所以他完全可以将结论推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古人把这两个韵部份立,完全是因为古人吃饱了撑的,于是就以为“今人胜古人”,得到了相当的优越感。

    这种事情在很多大学者身上都发生过,比如宋代学问大家王安石,就曾经著述过一本《字说》,其中将“波”字介绍为了“波为水之皮”,将这个字搞成了会意字。

    当时苏轼就曾取笑他:“那滑字,就一定是水之骨喽?”

    其实皮,波,披(pei),坡,被,帔,这些字在中古韵里也都是一个音,所以波很明显应该是一个形声字,但是这个问题到了现在,甚至很多专业学者都搞不清楚。

    因为这个字讹化得相当早,打开《集韵》,都能发现波字在书里出现了三个音,分别是bo,bi,bei。

    这就是王安石不知道这个前提条件,因此用上了正确的逻辑推导后,得到了一个错误答案。

    很多人都乐意取笑文科生不懂逻辑,其实要是不懂逻辑,你连一个基本的对对子都对不好,文科给人不通逻辑的印象,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前提条件”这一逻辑基本要素上,所存在的与理科的天然分野。

    在甲骨文大发现这个前提条件出来之前,顾颉刚根据文史资料和自己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算离谱,但是加上了甲骨文这个前提条件后,起码在商王世系表上关于《史记》的质疑,就显得属于是无厘头了。

    拿着根据新的前提条件得出的逻辑推论,去取消前提条件未充分之时得出的逻辑推论,本身是一种不懂逻辑的表现,所以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对当前结果不断进行补充修正的学科,这正是尊重逻辑的体现。

    落实到声韵学这个问题上,前辈们其实已经尽力了,他们能够将自己考察过的地方的方言进行详细的声韵记录,并且将历史典籍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