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济民粮铺(下) (第2/3页)
建乡镇州县府道粮仓,众人没什么意见的,做粮食买卖,总得有几个粮仓的,虽说李二爷定的粮仓数量多了一些,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真正的坏事儿,就是李二爷要掺和税赋征收的烂泥塘,以银代粮、银钱汇水可是地方的官员乡绅大户们,吃百姓的主要路子。
粮食换银子,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百姓缴税,首先要把粮食换成普通的银钱,这一关吃肥的是下面的地主乡绅大户们,接茬就要将这些普通的银钱,到官府出火耗折换成正经的官银,这第二关吃肥的是州县官员,只这两关,百姓手里的粮食就要被打压两次价格,而且大多数时候是成倍的打压。
大斗进小斗出,那是没脑子的玩意儿玩的下三滥手段,真正的高手玩什么?玩银钱汇水!
官价一千钱、八百钱一两银子,市价一千五到三千钱一两银子,百姓卖粮用官价的银钱兑换,百姓纳税用市价的银钱兑换,私银变官银,火耗少则一成多则四五成,这里面的水分太大了,有几百亩地的小地主不算啥!那些能进入纳粮、纳税体系的地主大户们才厉害。
每个州县都是赵百万、钱百万等某某百万的,这些地主大户,可真的是家资百万啊!没有某某百万的州县,也得好几个几十万,试想大半个州县的百姓为他们挣钱,一年收入几万两、几十万两,也不算多离奇的事儿。
济民粮铺的存在,本就破坏了地主大户们在荒年、灾年借粮发财的路子,李二爷又要横一脚到纳粮、纳税中来,这就把一个州县,从官员到地主乡绅全部得罪遍了,这样的买卖,在大清只怕是开不起来的。
“二爷,咱们没有壮大之前,还是最好不要掺和纳粮、纳税之事,这里面的水太深,稍有不慎就会跟整个山东敌对啊!”
这里面的道道,高丹桂是清楚的,民不与官斗。商人也是民,而且在士农工商之中排位最低,官府有的是法子打压那些不顺服的商家。跟官府对上了,济民粮铺只怕开了也得关门!
“跟整个山东敌对?这话说的老子还真不信?
高丹桂。你来说说,老子是要是跟整个山东敌对呢?还是跟山东的官员地主大户敌对?”
一句话李大成就划分好了阶层,官绅地主大户终是少数,只怕他们连山东人口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济民粮铺若是开了,取代的就是这些官员地主大户的位置,有了百姓撑着,有了桂顺在朝中撑着。有了他手中数以亿万计的银钱撑着,这些个官员地主大户,在李大成的眼里屁都算不上,说句自大的话,自打他李大成站在了山东,这些个官员跟地主大户们,就是说杀就能杀的玩意儿,谁敢放肆,李大成随手就能灭掉,怕他们?可笑!
“二爷。是后者,可是二爷,胳膊拧不过大腿啊!他们人多!”
高丹桂这是被李大成的气势吓住了。说话都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了,是百姓人多呢?还是地主大户人多?究竟谁又是那根大粗腿呢?
“老六,你给高大掌柜说说,在山东、在大清这地界,谁是胳膊谁是腿?”
背靠官场、军队,手握无尽银钱,李大成才是那条大粗腿,对付底下的官员地主,李大成玩的不是革命。而是兼并,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李大成现在就是山东最大的那个地主大户,他做的这些。只不过实在规则之内的兼并而已,这事儿大清上下太多了,有钱有势才是大爷。
山东的那些地主大户们,就是捆在一起,放到李大成的面前,也是实打实的弱势群体,比权势现在除了老娘们就是桂贝勒,比钱财,不说别的,单说胶州府货场上的货物,怎么不得值个大几百万?大几百万的现货,谁能拿的出来?靠着手里的这些资源,李大成可以轻松的碾压山东的地主大户们,说济民粮铺的时候,李大成的意思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