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济民粮铺(上) (第2/3页)
,说说吧,各自都有什么看法?”
众人坐好之后,李大成也不客气,直接开口发问。
“二爷,如今胶州府积存的货物,以粮食为大宗,咱们要开粮栈、盐栈、货栈了!
胶州府辐射鲁东、鲁北、鲁西、鲁中,山东一带没有盐货管制,咱们开了粮栈,不仅能卖钱还能换盐,河南陕山乃至更北的蒙古,都是缺盐的,听闻运河要修整,有了山东的低价盐,咱们就能沟通北方财货!”
一个看起来最老的掌柜,用带着南腔的口音,说出了货栈的构思,这法子在大清很普遍,大多数人发家,也是这么干的,无论是卖粮还是卖盐亦或是卖日用杂货,都是货栈。
“二爷,陆路运粮靡费不小,咱们的粮食太多,单靠山东的粮栈,不足以卖掉大批的粮食,粮食不耐久藏,咱们要想将这些粮食尽快卖完,海路是捷径!
都说南粮北运,北粮就不能南运吗?咱们现在的粮食,以麦子、玉米、高粱、豆子为主,南人吃米不吃面,米麦的价格差不多,麦子只能在北方卖掉,但玉米、高粱价格低廉,南人还能不吃?
以粮食换南货,再经胶州府贩卖南货,这买卖做的!”
这位的话说的也有道理,用廉价粮打开销路的法子也是不错,大清的买卖,主要就是一个南货北卖、北货南卖,这位的谋划比第一位大了一些。
“嗯!说的都不错,老六,你现在主持大局,你是什么看法?”
南货北卖北货南卖,这事儿不止在座的人清楚,许多人也清楚,这么说下去,只能是废话越来越多,有了两个抛砖引玉的,李大成也不想再听千篇一律的东西了,直接就将话头抛给了大侄子李诚有。
“二爷,我以为还是当以山东为主,北方诸省,山东最缺粮食。
运河繁忙之时,山东聚集南北七省粮食,粮食的缺口自然不大。可如今运河要修整,整条运河修整通航,恐怕得三两年的时间吧?
这次拳乱,正是因为山东粮食不足,胶州府积存的粮食,过千万石,多吗?于山东人口而言,不多!
山东一省,登记在册的百姓三千三百多万,一个百姓一年一石粮食怕是不够。三千三百多万百姓,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至少三千三百万石,现在胶州府积存的粮食怕是不足三千三百万石吧?
我以为。此时将胶州府积存之粮,以人力运往山东各州府,以旧粮换新粮,这么转下去,山东的粮栈,非咱们莫属了!”
大侄子李诚有的这个说法。还算合乎李大成的心意。这个法子好,有了如今胶州府的粮食做底儿。山东的粮市就能运转起来了,以旧粮换新粮。一年的时间,就能独霸山东粮市了。
“嗯!算不错!诸位还有什么说法?”
法子虽说不错,但对李大成而言不够。不够仔细!扫了一眼堂下之人,见有些人想要说话,李大成就将自己的东西憋了回去,听听别人的高见,不是什么坏事儿。
“二爷,六爷的说法固然不错,但咱们是商家,商家就要快进快出快些回本,六爷的法子慢是一点,人力运粮却是最大的破绽!
人力运粮,路程越远耗费越大,从胶州府到鲁中鲁西,千里之遥,耗费不可计数,做粮食买卖,还得靠钱,以粮养粮的法子,固然可行,但咱们手里的这一大批粮食,就没什么赚头了。”
这话站在商人的角度上看,无比的正确,但李大成想要的是整个山东的粮市,亏上一些无所谓的。
“不错!咱们是商人,还是要以利益为重的,但也不能忘本呐!
咱们商人的衣食父母是谁?百姓!
山东近几年肯定要大批的缺粮,一旦缺粮,必然要有饥荒,饥荒太大,这山东就不安稳了,山东不安稳了,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