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血火世界(一) (第2/3页)
!小日本对于大清的态度,既恨且怕,他们恨大清幅员辽阔、物产富足,怕大清崛起,东洋再度臣服为属国,无论是军事、商业还是教育,小日本对大清都是有极端针对性的,甲午一败,大清腐朽是主要原因,但小日本的针对措施也是起了相当的作用。
在大清上下毫不知情的时候,小日本已经渗透到了大清许许多多的地方,商业上李大成虽说了解的不是太详细,但这几年天津口岸的一些账务显示,小日本在纺织、日常洋货这两项上,占得比重越来越大,价格比真正的洋货便宜,比大清的产品略贵,纺织、轻工最需要的就是人口,这些产业发展不起来,重工业就没有基础可言,人口再多也只是受穷的命。
若此战之后,洋鬼子支持大清,大清上下的百姓再振奋一些,小日本的许多针对措施都要落空,虽说洋鬼子的支持,百姓的振奋都无法挽救满清朝廷,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挽救这个国家。
与洋鬼子不同,小日本不受大清朝廷的待见,甲午之后清廷更是嫌恶小日本,有些事儿宁可多花钱找洋鬼子也不找小日本,对于清廷,小日本也是想推翻的,收留康梁孙等人,不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吗?
沙俄觊觎的只是大清东北、西北的领土,但小日本不同,他们觊觎的是整个大清,他们想学的是满蒙,想要做汉家百姓头上的帝王,所以将来的一战,沙俄不是关键。小日本才是。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让小日本征召一支三五万的军队开赴津沽了,但小日本为什么迟迟没来?没有跟德国人合股?这些事儿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恐怕自黄庄歼灭战之后,东边的小鬼子就在谋划一场比甲午更大的战争吧?
这次他们想要哪里?海南?辽东?山东?闽浙?云贵?以台岛做踏板。东南一带对小鬼子而言是大有可为的。
你在变,对手也在变,若津沽一战,大清还如甲午一般不堪一击,小日本不会着急,大清任何一点振奋。对小日本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这才是真正的地缘政治。
小日本将出兵的时间一拖再拖,李大成就已经意识到不妙了,沙俄那边的拖延是有据可循的,他们要的是东三省。动员的兵力至少要在十万以上,时间长一些对沙俄而言正常,超过一个月没有派兵,对小日本而言就不正常了。
此战虽说结局必败,但要败到什么程度,李大成是有底线的,大清也是需要底线的,与五万或是十万洋鬼子人马恶战一场。打掉人家一两万人,让剩余的三四万或是七八万人马横行京津直隶,这样的败局对李大成而言就是惨败。败得一塌糊涂。
来五万剩一两万,来十万也是剩一两万,这样局势才不会不可收拾,小日本盘马弯弓故不发,让李大成的心里有些发寒,两个月以上的战争动员。小鬼子想要派多少人马?目的何在?小日本是个大变数,不得不防啊!
要怎么防小日本?对于振威军而言。最紧要的就是增加枪械的数量,现在的振威军已经在轮番操练了。只要有足够的枪械,振威军就能形成不弱于武卫军的战斗力,虽说与小鬼子、老毛子相比依旧差了许多,但大清的人口不缺,只要能挡住,就能继续打下去,人员也可以不断的补充上来。
一旦挡不住,说的再多,想得再多,全是白费!
坐镇津门的李大成急了,身在京师的桂顺也就急了,有了顾其行这个老师爷在身边出谋划策,不惜工本的使银子、送宅子,数十份言辞可以说是极端恶毒的参劾折子也就捅给了老娘们。
桂顺在京城亮出的架势就是,你们南边不给枪炮,老子就一杆子捅死你们一船人,官场争斗有官场争斗的规矩,不怕死、不要命、混不吝,在官场争斗之中不鲜见但也不常见。
桂顺在京城掀起的浪潮,集不怕死、不要命、混不吝于一身,若不是被逼急了,谁会这么干?桂顺在京城耍无赖,京中的那些管事儿的也不想跟这样的无赖死磕,失了京中喉舌的支持,南边的疆臣督抚们就有些坐蜡了。
京中的王公退避,原因何在?官员王公怕无赖吗?他们不怕!他们怕的是津门的振威军,李秉衡之死疑窦重重,想李秉衡一个混迹官场一辈子的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