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对倭国的全面扩张 (第2/3页)
耕种无法全面展开,就连畜牧、家禽饲养等工作也是开展不起来。
虽然平马川上耕种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可是却有很多遭到了虾夷人的破坏,等到明年收获前还会有大量耕地受到破坏,这样一来平马川上收获的粮食明年依然不能满足本地大军、人口的食用,还是需要王泽的输血,更不要提将这些民兵的家眷接过来了。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根本所在,并不是你发展一下商业就可以把国家强大起来的,对于这一点王泽看得很明白,所以他在平时也在不断的对胡秉常等、官员、将领重复这个问题。
特别是在生产力并不强大的南北朝时期,这又是一个乱世,只有保证了充裕的粮食,才有资格说其他,不然一切都是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任何的风浪。
后世有很多人以为,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商人地位低的缘故,好像回到古代将商人的地位抬高,让商人参与国家大事、制定政策,这样一来中国就可以迅速强大似得。
对于这种观点王泽一向是呲之以鼻,古代中国历史最强大的时候就是粮食保证充裕,商业受到压制的时期,这时不管是多么强大的外族,都会被中原王朝所击败,甚至覆灭。
而当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看着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繁荣,可是国家的国力却在迅速下降,历史上商人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光是明朝的灭亡就可以说是灭亡在大地主、商人背景的东林党手里。
作为王泽的嫡系,胡秉常一向很清楚王泽的想法,因此他一来到平马川就开始鼓励民兵们对本地土地的开发,只要将整个平马川开发出来,可以说整个东海都不会再缺乏粮食。
如果能够顺利的将整个平马川开垦出来,这整整两千四百多万亩良田生产出来的粮食,足足可以供养目前整个东海的民众、奴隶食用三年以上。
可是不解决虾夷人和倭人的袭扰问题,眼前的这一切都只是浮云,哪怕要实现也要耽搁好几年的时间,这对急着开发整个东海的王泽是很不利的。
对于三齐之地一些人的想法,向来善于察言观色的胡秉常心里也很清楚,这种思想如果使用对了方向,对大家都是一个激励作用,可是万一有些人心思歪了一点,那对整个团队的破坏力也是极强的。
想到这里,胡秉常一回头却发现身边的那名校尉仍在,于是他皱眉道:“不是让你去通知各屯堡的那件事么,你怎么还不去?”
这名校尉苦笑道:“胡将军,我刚才已经出去了,可是咱们现在不用担心了,小侯爷的援军来了!”这名校尉刚刚出了大营,就远远的看到附近的海湾处驶来大批的海船。33听书
不用说这肯定是小侯爷王泽派来的援军,而且海湾内是一个条件非常好的港湾,虽然码头还很简陋,但是由于良好的港口条件,却可以停靠数十艘三千石级别的海船。
可是等这名校尉来到胡秉常大帐的时候,却被胡秉常看成是一直没出去的样子了,让这名校尉有些哭笑不得。
接到援军来到的消息胡秉常当即激动道:“快快随我前去迎接小侯爷!”说着就冲出大帐带着自己的亲卫们一股脑的骑马远去,只留下报信的校尉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吃了一鼻子的灰。
当胡秉常来到十几里外的港口时,那里已经有数千名苍狼营士兵下了船来,为首的将领正是张航,这时码头上的数十艘大型海船上有大批的骑兵正在牵着自己的战马不断的登上陆地。
这些战马由各自负责的骑兵亲自牵引,通过特制的引桥从一艘艘战船的甲板上踏着轻轻地脚步走下来,期间也发生了几起战马忽然发脾气不愿下船的事情,弄得一群骑兵出了一身汗才把自己的战马拉下来。
对于张航,胡秉常并不是太熟悉,毕竟当初张航留在三齐之地的时间实在是有些短,因此二人相互行礼后也只是聊一些家长里短,然后慢慢的等待船上下来的人。
等大群的骑兵们赶着自己的战马乱糟糟的从码头走到岸上的时候,最大的三艘大船上开始出现一大群身着儒服、常服、玄衣等各式服饰的文官、文吏等。
这些应该是小侯爷随身携带的幕僚了吧,胡秉常心想下面应该是小侯爷出来了?
让他失望的是,后面只出来一名身着素色儒服,头戴黑纱正冠,手持白羽扇的中年儒士,仔细一看却是羊枯,其后羊枯也没有再等别人,就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从甲板上顺着踏步慢慢走来。
这让久等王泽的胡秉常大为不解的问张航道:“张将军,为何不见小侯爷?这次羊先生都来了,小侯爷不是也应该来到这里了吗?”
张航摇摇头道:“本来这次小侯爷说是要亲自披挂上阵的,可是船队走到长州城附近海面时,小侯爷忽然改了主意,便上岸去了,不过这一次我们支援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