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九十二章产业调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九十二章产业调整 (第2/3页)

多郡县的民众,鼓励这些地方的民众向其他人口更少的郡县迁移。

    当然这个人口多少是根据当地环境承载能力计算的,比如夏国镇海周围肥沃的土地,必然会比陇西、西域等环境较差的地方承载的人口多,哪怕西域当地人口更少,但是因为环境承载力较弱,他的人口密度必须比镇海低十倍以上。

    虽然也有一些民众不愿意离开生活十几年的家乡,不过这些民众毕竟是少数,而且夏国官府严格控制各郡的土地开垦数量,一旦超过这个数量就坚决不允许再进行开垦荒地。

    如果这些民众不愿意离开原来的郡县,那么就只能在本地从事工商业等没有土地的行业,因此除了各大郡县城池内的民众,乡野中的农牧民还是愿意迁移到其他人口稀少的郡县获得更多的土地。

    这一次的人口大迁徙还带来另一个很好地作用,那就是对夏国目前的国家农牧业结构带来很大的改变。

    夏国原来的农牧业比重非常大,其次就是渔业、林业,但是在经过调整后,大量夏国民众开始迁徙到西域、河中各地,这些牧民在到达当地后就开始大规模开战当地的特色种养殖。

    一些新的特色农牧业开始大规模出现,比如高昌当地因为适合种植棉花和葡萄,因此这里的两种作物大规模种植起来,甚至还有比较有远见的夏国商人在这里大规模开设酿酒作坊。

    北海周围的驯鹿养殖业,以及更北方地的皮草养殖业也朝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甚至已经有夏国商人开始将一些蓬莱洲(北美洲)的夏国移民打猎到的野兽皮毛也运输到本土。

    相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夏国粮食作物虽然种植面积变小了一些,不过主要是因为将河西走廊和河套、灵武等地的很多耕地恢复成了草原和林地,尤其是河套地区的河南地更是一个不剩的全成了森林、草原。

    后世这片草原已经完全沙化成为毛乌素沙漠,这时因为破坏还不够严重依然是一片葱茏,甚至局部地方还有大片的森林、湖泽,王泽希望这片炎黄起源的土地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为了保护这片黄土高原环境不再恶化,他准备以后只在这里保留不超过十万人的牧民,在保证当地环境不会破坏的情况下开展小规模的牧业生产、农耕则是严格禁绝。

    除了农牧业外,如今的夏国因为农学院的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不仅在原来基础上拥有了上百门科类,研究着植物选育种技术,甚至还在研究最新的海洋养殖的工作。

    根据情报显示,南洋农学院已经在跟南洋商行合作,共同在南洋吕汉以及珠崖郡研究海水珍珠的养殖技术,听说他们已经开始成功了一些例子。

    虽然头几批人工养殖的珍珠成功比例还比较低,品质也稍微差一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成果必然会更加丰厚。

    在夏国,农学院的学者们其实反而是坚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在他们看来越是拥有好的自然环境,农业的生产反而更加稳定,这跟昊天上帝教天人合一的主张不谋而合,因此农学院中倒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前来帮忙的道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