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父子初见,学有小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父子初见,学有小成 (第2/3页)

倒于庭院中,梁仲心中一惊,这是何人将孩童弃于此,带一人入院毫无声响,身手可见一般啊。再看那孩童,啼哭不止,身旁立一布袋,带中见百两黄金,一把匕首和一封书信。梁仲打开书信面色凝重,原来这孩童是战败国后燕名将周文桢次子,这梁仲年轻时周游列国是曾受这周将军宴请,对周文桢为人颇为赞赏。

    信中提到这孩童名为周景阳,不到五岁便会背文颂诗,聪慧异于常人,望梁公念故人怜悯,收其为义子,教其习文,免于习武,远离庙堂,一生闲云。再看这孩童,面色红润,亭亭而立,不像是三岁小儿呀,梁仲甚是喜爱,心想这周文桢已战死,且高平与瑶山相距甚远,当年我与周文桢仅私下对饮,这孩童是否真为故人之子?又是谁不远万里将其送来的呢?看这书信字迹,确为周文桢笔迹不佳呀。看着孩童还被绑这手脚,连忙将其解开,问道“稚子你叫什么?”。孩童回道“周景阳”。又问“哪里人?父亲何人?”“后燕高平人,父为后燕前将军周文桢”梁仲诡笑问道“后燕已灭,既为亡燕将军后人,直言告于我其父名讳,不怕我以汝头颅请功求赏?”。

    只见那孩童答到“我父亲好广交好友,对智者更礼贤下士,我后燕名山名川,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列国名仕皆慕名而往,凡过我后燕与我父交往者,无不称赞。刚看先生看信时面部表情多变化,而后问我来历时并无好奇,想必信中已告知我真实身份,先生合信时面带隐笑,再观先生气宇轩昂,神采逼人,并非俗人。适才想先生曾到过燕国与我父亲是旧识且并无交恶,这才将身份告知先生”。

    梁仲双目定视面带惊讶,这孩童在我问完两句话后便将我所知猜透,回答的天衣无缝顺带还夸奖了我一番,此等聪慧恐怕是我亦不能及呀。这时梁仲看到布袋中匕首,拿起匕首拔出一看,这匕首在月光下寒气逼人,梁仲不懂兵器但一看这匕首就知其非俗物。翻过匕首其背刻有“黜佞”二字,这时梁仲笃定此子为周文桢之子。

    当年周文桢与梁仲对饮时曾讨论后燕国该未来国运时,梁仲以酒水在桌面上就写了“黜佞”二字,这定是周文桢自知即将国破身死,战前托人将子送于此,我与周文桢虽只畅聊一夜,故人竟如此信任,我与此子甚是有缘,我无子嗣,此生所学并无正真传人,何不将这毕生学文传于此子。随即问道“周景阳你父与我确为故交,你父已身死战场,你父亲所写之信中让你拜我为义父,让我教你习文著书你可愿意”,小景阳思考片刻后跪拜道“即是父亲所命我自当遵命,孩儿拜见义父”。梁仲满意的笑到起来吧,问道没吃饭吧,说着便拿起布袋将其携起竟有些勉强,想到将这孩童送来之人,翻墙越院毫无声响,不禁后怕起来。来到厨房将夜间剩菜剩饭端出,本以为将军之子会对这残羹剩饭有所嫌弃,亦或者饿极之时会狼吐虎咽,到小景阳只是道了声谢,便细嚼慢咽起来。

    梁仲想到这周将军家果然家教甚严,更加喜爱这孩子了。这时梁仲突然想到什么问道“谁将你送过来的?”小景阳放下碗筷说道“一蒙面黑衣人,身高约五尺三寸。”梁仲问道“五尺三寸?之人有如此气力?你怎知其高?他为何将你绑起来。”小景阳答到“前几月父亲曾为我量过身高,我高不足三尺,他携我奔走时我曾抓伤并撕咬过他,所以他便停下将立于身前绑了起来,以我身高目测他便猜他五尺三寸”。梁仲听罢,拍了拍小景阳说道小机灵鬼,待吃过饭梁仲便将其洗漱完毕,带至卧房与自己同住。

    次日晨时,艳阳高照,书院旁瀑布溅气的水雾,在穿过竹林的烈日下呈现美妙的色彩。卧房中梁仲醒来发现小景阳已在书桌前,梁仲走进发现他正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