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上兵伐谋 (第2/3页)
够支持六个月的战争耗损。因此日本叫嚣的‘三月亡华’论调,并非日本强硬派军方的一厢情愿,而是有科学分析、实际数据来支持的专家共识。中国能坚持到如今,已经极其不易了。”
“虽然敝人只是一介书生,但‘匹夫不忘国忧’,也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平日里敝人与国府军政要人也一些往来,对这场战争,也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极为乐观,认为中国有盟国帮助,会很快取胜;有的极为悲观,认为中国必败,可能会亡国灭种,宾四老弟(钱穆)甚至突击编写了《国史大纲》,以此保存中华文明火种,为以后复国打算~今日俊如兄能屈驾来寒舍,正想听听你这位副司令对时局的高见!”梅教授眼中充满期待。
2卫立煌没有接着梅光迪的话题往下说,而是将眼睛转向鲁思霞:“迪生兄!你身旁的这位~”
梅光迪心领神会:“俊如兄放心!他既是我学生,又是我助手,还是你我同乡,有话但讲无妨!”经过“特训班”那样严酷的考验,又在缅北战火中洗礼,梅光迪对鲁思霞十二分放心。
卫立煌轻轻呷了一口香茶,然后侃侃而谈:“兵圣孙子说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惜的是,作为孙子的后人,我们没有继承祖先的军事智慧,并让我们的对手研究得深入透彻,并灵活运用,使得我们处处受制余人。
先从‘伐谋’角度来看:在中日两国正式全面开战时,日本全面现代化已经有半世纪以上的基础,日本帝国在当时是全球最强的陆军与海军国之一,它又拥有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工业基础,能够大量生产及自己研发先进的陆海空军武器,并且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形成了日本武器特色,首先从军备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
而反观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只在沿海商港零星的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