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4章 华夏大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4章 华夏大学 (第2/3页)



    鲁思霞看着碗中的米饭,米色发黄发红.而且口味发苦发酸,作为“鲁家粮铺”的大少爷,他从小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粮食的保存知识。他知道这样的米质,是因为保管不善,长年陈化,导致霉变的结果。

    但就是这样的米饭,同学们还吃得津津有味。

    “鲁老师,食堂的‘八宝饭’味道如何?”张老师坐在他对面,打趣地说。

    “八宝饭?”鲁思霞不知张老师具体所指什么。

    张老师指了指自己的饭碗,再指了指鲁思霞的饭碗:“这些饭,由政府免费提供的霉变掺杂的‘战备粮’煮成的。米中有混有砂石、稗子、鼠粪等杂物,有时,粮食短缺时,还要参杂红薯干、麦麸或米糠,所以师生们戏称为‘八宝饭’。

    由于鬼子的封锁,内地物资极为缺乏,不仅缺乏肉食,就连蔬菜、油盐也不够吃,学生们都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学业又繁重,为了获得必须的营养和热量,只能就靠多吃饭来充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学校起床号一吹响,所有师生都要迅速起床,因为早饭时间很短,赶不上早饭,就得一早上饿着肚子上课或听课。”

    此时,鲁思霞看到有几个晚到的学生,正拼命地用饭勺搜刮饭甑的底部,发出“咚咚”的响声,试图再收集一点漏下的米粒。

    鲁思霞看不下去了,默默地走上前,将自己饭碗里的“八宝饭”匀给那几位学生。

    学生们一边点头称谢,一边迅速将“八宝饭”吞咽下去。

    2今天没有鲁思霞的课程。按照梅校长的安排,鲁思霞旁听张老师的《英美文学简史》。

    这也是一堂大课。1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鲁思霞觉得奇怪的是,除了学生,还有一些穿着上衫、戴着眼镜的老师也在下面听课。

    “张老师,今天是不是校方来督查?我看到有很多老师也坐在下面。”趁张老师还未进课堂,鲁思霞先过去通风报信,好让张老师有个思想准备。

    张老师似乎胸有成竹:“这是我们华夏大学的传统。各学科老师交叉听课,一方面可以相互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张老师边说,边朝教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