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告别战友 (第2/3页)
孙里仁却极少回来,多半是在军部作战室行军床上过夜。
整个房间,又只剩下鲁雪华一个人。
万般无聊中,鲁雪华打开了军用背囊。首先映入自己眼帘的,是梅霞的首饰盒,除了梅霞的青丝和落红,以及母亲的传家玉镯,里面多了几枚勋章,那是自己浴血拼杀获得的荣誉;玉梅的藤箱里面,红梅亲手编制的围巾和玉梅留下的4万元法币还整齐的码放着。
看着这些亲人的遗物,联想自己当前的遭遇,鲁雪华不禁内心徒升伤感。
藤箱下面,还放着两本崭新的图书,这是刘仁轨的遗物。
第一本书是商务印书馆首印的《国史大纲》。鲁雪华在贵阳当老师时读过这本书。这部由钱穆先生在生活窘困、物资紧缺以及迁徙不定的情况下完成的中国历史巨著,一经面世,即被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用书,在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起到了积极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力作,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每一位坚持抗战的精英分子都能够从这样一部严谨、浩大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这应该也是刘仁轨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的动力所在。
下面一本是朱东润先生新出版的《张居正大传》。书籍还散发着油墨香味,从刘仁轨精心做的枫叶书签来看,他只看了全书的四分之一。可能是这本书新买不久,刘仁轨还没来得及细细阅读就随战车营奔赴上前线了。
鲁雪华也酷爱读史。很快,鲁雪华就被朱东润先生那包含深情,睿智、流畅的文字吸引住了。他内心一直被书中叙述的情节感染着、激动着,一直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句话,“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他突然明白,如果伟大的中华民族,每代人都能继承我们祖先伟大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驱除日寇、光复中华,为万世开太平,将不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3直到快天亮,鲁雪华才在倦意中握着书本靠着床沿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