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二四章 河南大灾 利剑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二二四章 河南大灾 利剑怒 (第1/3页)

    本来不想发这章,但是看到那些悲惨的历史资料,心中悲愤莫名,为什么从古至今,一旦发生战争,受到伤害的永远是老百姓?天祸?人祸?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尽心酸。

    历史中河南大灾所发生的一切,我不禁大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汶川、玉林。。。。。。。大地震,是谁将子弟兵派上了抗灾前线,是谁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泱泱大中华,在危难之际绝对是最团结的民族。

    “忽忽!”无尽的板砖。

    “饿,好疼。”艰难的站起中。

    “唉,二十一世纪对华夏百姓来说,是一个仁慈的世纪!”

    此章节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资料,整理了三天,逐一删选,挺辛苦,感觉比写一万字还累;手好酸,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特意加发免费章节,勿忘国耻!在这里非常感谢虎穴屠龙,卫彬,沉默之虎01,独孤者,谢振宇,409798966,晚上军人,qxkk77,次仁多吉,村长快乐的地盘。。。。。。。。。。等等读者,还有很多亲们,字数有限,就不一一感谢了,在这里要说的是:“谢谢!你们就是我写作的发动机!”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扬起中华民族的利剑收台湾、战四平、下武汉。。。。。。。。

    “嗡!”“看!灰机!”“呜呜呜!”“日!”“轰!”

    硝烟中闪出啪啪啪闪出一排金光闪闪的大字:废话太多,挨炸;警告所有码字的,写凑字数骗金币,咔嚓!

    左参谋心情沉重的走进指挥部,将一沓信纸递给高强道:“这是攻击平顶山方向的二野军,将一路所见所闻汇集成报告以书面形式送到了指挥部。”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情在一张张纸上出现:“1941年河南大灾荒爆发,灾情严重程度空前绝后!”

    “41年初,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

    “至1942年的河南,山河破碎,三面环敌,全省100多个县,大部分被日军侵占。”

    “一春不雨,麦收平均只一二成。麦收后,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许多人寄托希望于秋收。谁知一夏又未下雨,早秋几乎全枯死,晚收即使有些地方勉强种上,也因雨不及时播种太晚,而并不结实生籽。”

    “这次大旱涉及全省,没有一地一县得以幸免,其中黄河沿岸、丘陵边缘等20余县为重灾区,全省因干旱面积约为6000万亩。而且祸不单行,夏秋之交,蝗虫又复为害,满山遍行,遮天蔽日,落到田间,禾苗立被吃光。”

    “时值盛夏(1943年)早晨7时左右,一种簌簌的声响隐隐约约响起,像极快转动的纺车声,由远及近蔓延开来。“蝗虫!蝗虫!”早起的人们几乎不约而同翘首远望,面色恐怖。只见离地面仅三四米高的飞蝗群落黑压压铺天盖地而来。飞蝗如黑云压城,来往盘旋,近过之处,转眼鲜润的谷子、玉米被剃成了“光杆司令”。

    老人们回忆起光绪三年的灾荒,认为这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蝗虫毫不留情,成熟待收的麦子被劫掠殆尽,吃去了大半。世代靠天吃饭的农民,眼巴巴瞅着这群害人精,毫无办法。”

    “11月,灾情渐重。巩县喂庄、罗口、常村,坞罗等许多村庄,十家竟有七家封闭门户,外出逃荒。死寂,笼罩着许多村庄。往哪儿逃呢?有到宜阳、洛宁、卢氏的,有到陕西华县、三原的,他们生死未卜。”

    “1942年春天到秋天,时隔不到半年,灾情更为严重了。主食吃光了,饥饿的人们就用镰刀和菜刀剥树皮,特别是榆树皮被剥得净光,然后磨成面来吃。

    树皮吃光了,人们就把麦秸、谷壳、干了的草根和水藻,都被磨成面后拿来果腹,有的人靠拾雁屎、挖草根、刨滑石、挖野菜糊口,许许多多大人小孩出现了中毒和浮肿现象,饿死在村边的人很多。

    在逃荒路上,肚子膨胀,像“鼓”一样,沿途逃荒的人,见得多了,麻木了。逃啊逃,走啊走,不知走向哪里。好像双腿已上了发条,只知不停地走啊走。倒下去的就永远倒下去了。

    仅崇仁、敞西乡之间,死尸就有25具,亲人哭干了眼泪,行人哭断了肝肠。可以说,当时的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十室九空,卖儿卖女,路有死骨。”

    “这。。。。。。这是在我的祖国发生的事情?”高强不可思议的看着沉重如山的几张信纸,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特勤部,特战大队立即奔赴各地,展开实地调查!我需要真实的情况。”高强在心中不停的呐喊:“这不是真的!绝对不可能!”

    三天以后,张国红将一沓资料交给高强,语气沉重:“很多东西根本不用调查,随便找些本地百姓和报纸就能知道,剑四他们和二野了解的情况差不多,我们特勤部更深一步挖掘,此次大灾不止天灾,还有人祸。为了避免日寇残害百姓,我军一直远离村庄和县城急行军,其实我们是多此一举,很多村庄都是无人村。” 正是这些资料引起了高强的滔天怒火。

    一沓信纸慢慢翻开,血泪斑斑的残酷事实一一展现。

    “1941至1942年河南特大灾荒中,河南3000万人民逃离河南的大约两三百万,饿死病死的竟也有两三百万。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时衰世乱,人祸天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很多,没想到这一幕发生在我们眼前,可悲,可叹!”张国红本人心似钢铁,见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是凄然泪下。

    翻开被眼泪湿润的第二张纸,悲戚的声音再度响起:“河南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历史上物产富饶,人烟繁盛,千村万镇,炊烟袅袅。据统计,抗战爆发前,人口约3000万,然而,“苛政猛于虎”,即使在这样的灾荒之年,政府也照样征粮不息。

    到1942年秋天,河南人民已面临全面饥荒。重庆的国民党政府为应付此事,拨了2亿元纸币做救济金,但有钱无粮,河南人民仍挣扎在死亡线上。”

    “据统计,从1942年秋天到次年3月,国民党政府只供应了1万袋大米、2万袋杂粮,这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即从秋天起,一直在挨饿的1000万人,每人差不多只有一斤粮食!”

    “为了活下去,农民们开始逃难,他们露宿在车站旁边的地下,等候下一辆火车把他们带到西边,带向食物。其中大部分人来时所坐的火车,曾经在黑暗中被日军的炮弹偷袭过。

    敞车、有盖火车、破旧的客车塞满了人:人们靠在一起,紧张地坐在车顶上,火车冲过危险地带时,紧抓着车顶的手指变得麻木了。体弱年老的人,就倒在了火车钢轮下面。不过大部分的农民,或步行,或坐骡车,或推小车来到这里的。”

    “不断涌来难民的路上,到处是血肉模糊的肢体。郑州车站是河南省的大出口,难民们在这里密集着。”

    “人群里弥漫着难闻的臭气,浸染了早晨的新鲜空气。难民们在寒冷中瑟瑟发抖,他们灰色和蓝色的破衣裳在朔风中飘摇着。人们的呼吸,汇成了发着水蒸气的烟雾,鼻子流着清水。在萎缩的脸孔上,眼睛似乎是黑暗的伤口。脚是用破布包的,他们的头上则围着褪色的手巾。”

    “从八月份起,这些破破烂烂的人群,在开车之前,冲锋似的攀援到火车的顶盖上。头顶上炎炎烈日张着火伞,脚下是烙人皮肉的炙热的镔铁,人们肩挨肩地在一起堆砌着,四周乱七八糟地堆满他们所有的财产:土车、破筐、席片,以及皮包骨的孩子。”

    “悲愁和霜雪已经把难民们冻成缄口无言的一群。他们提起了这一只脚,又提起另一只,机械地、步履艰难地走向远方。

    在远古时期,原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