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2/3页)
人们或许不知道,曾经以优美流畅、大气磅礴的散文作品受读者崇敬的作家刘白羽,早在抗战的烽火岁月,就一身戎装北战南征,那时他已经是位著名的战地记者了。当年,毛****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前,曾把他请进自己的窑洞,与他有过三次促膝长谈。孟伟哉、李国文,如今已经是年过花甲的白发老者,今天当人们捧读他们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很少有人知道50多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在烽火硝烟中,也有过他们矫健的身影。特别是孟伟哉,至今身上还留有三八线作战的伤疤。由于负伤致残,孟伟哉走下战场便告别了军旅。此后,曾在省文化厅、出版社等***门任职。也许那段让他刻骨铭心的战争生活,铸就了他的作家之路,于是才有《昨天的战争》那样的鸿篇巨制面世。认识散文家的林非,却未必认识在渡江战役中荷枪实弹冲向南岸滩头的那位青年战士。那时林非不过十八九岁,!波澜壮阔的日子,生离死别的场面,成就了他别具特色的散文。同样,当我们翻开丛书,一位稚气未脱的海军战士照片映入眼帘时,或许你不相信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站在文**头引吭高歌的先锋人物蒋子龙。看到穿军装的柳萌、石英,我们是那样的熟悉,却又那样陌生。我们熟悉,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曾经阅读过军人那种特有的气韵,曾经领略过军人那种特有的风骨;我们陌生,是因为这些我们熟知的作家,他们曾经是个兵。看着他们身着军装的照片,好奇中我们不觉又平添了几分敬重。
阅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这些大多生于上个世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