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瑞典小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瑞典小记 (第3/3页)

夫妻。老太太摇着火鸡般的脖子连声抱怨:“谁知道呢,都圣诞了,还这么吵吵闹闹!”

    6

    欧洲许多城市都患有一种隐疾:它们现在隆重推出一个个已经去世的文化名人,仔细一查,当年它们对这些文化名人非常冷漠,十分不公。

    对此,斯德哥尔摩可以心地敞亮地莞尔一笑。

    它对自己最重要的作家斯特林堡,很够情义。

    至少有三个方面,使这座城市对斯特林堡的尊重显得难能可贵:

    一、斯德哥尔摩市民并不熟悉斯特林堡的主要创作成就。他的戏剧作品,不管是早期的自然主义心理写实,还是后来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斯德哥尔摩市民都不容易接受;

    二、他们知道他是一位散文大师,但他的散文曾猛烈批判斯德哥尔摩市民身上保留的种种陈规陋习,而且连续不断;

    三、他与斯德哥尔摩不辞而别,浪迹天涯,晚年才回来。

    ——就凭这三点,斯德哥尔摩有充分的理由给他冷脸。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生日那天,市民们居然举着无数火炬,聚集在他寓所前面向他致敬,还募集了大笔资金供他使用。

    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金,但人们说,他获得了“另类诺贝尔”。

    7

    离开瑞典之前,突然想起几个北欧国家对自己的评价,很有意思。

    刚到丹麦,就听当地人说:“由于气候地理原因,我们北欧人与其他欧洲人不同,比较拘谨,不善言词”;

    到了挪威,又听他们说:“我们挪威人比不上丹麦人开朗健谈,有点沉闷”;

    到了瑞典,听到的居然是:“我们瑞典人不如挪威人热情,孤傲得可恨”;

    …………

    这是怎么啦,北欧各国好像都在作一种奇怪的互相对比、自我谴责,看谁更冷、更酷、更漠然无情。

    其实据我看,北欧人不是没有热情,而是缺少那种快速点燃又快速转移的灵敏。他们感应较慢,选择较迟,不喜宣讲,很少激愤,但一旦选定却不再改变,把种种弯曲拉成了一条直线。选择和平中立,制订福利政策,设立诺贝尔奖,即使有再大的麻烦也一意孤行。

    说自己冷的人不可能真冷,因为真冷无感于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