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二) (第2/3页)
伐,抢在法国之前!”
另一派的头头也站起来说:“我们也强烈要求,加快研制氢弹,抢在法国前面!”
两派在这个问题上,居然出奇地一致。这真有点出人意料。
1967年3月份起,**、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先后向核工业重要生产厂、研究所、工地共签发22份电报。在中央的关怀下,氢弹研制工作尽管在文革中举步维艰,却也从未中断。
118.像这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不能参军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很多党政机构被“砸烂”,处于瘫痪状态,就连中央政治局也渐渐被中央文革小组所取代。幸运的是,中央专委会没有遭到解散,工作没有被停止,当然,专委成员变化很大,第一批专委委员,差不多有一大半被打倒了。好在周恩来没有被打倒,专委的工作还能继续,这就从体制上保证了即使在混乱时期,也能艰难地推动尖端事业向前发展。
这是中国的幸运,不幸中的万幸。
人造卫星工程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和麻烦,首先是中国科学院乱了套。1966年9月7日,周恩来亲自参加了科学院声势浩大的“万人辩论大会”,期望让那里的运动降降温,但最终也无法阻挡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对“牛鬼蛇神”的揪斗。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往往是“文革”的重灾区,出头闹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平常没机会露脸,业务上很一般的人,也许他们以前压抑久了,终于找到了“翻身”的机会?各单位真正的专家、业务带头人,往往都是受冲击的人。
科学院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是闹得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很多科研人员参与了派性斗争,几乎所有工作都被迫停下了。上级派来了军管工作队,实行军管,可就连军管干部都被造反派绑架了三次,呆不下去,只好撤了。赵九章因为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的外甥,首当其冲,被扣上了“特务”帽子,横遭批斗,惨不忍睹。
七机部的情况,“文革”刚开始时,要好一些,到后来,也是乱得一塌糊涂。钱学森由于基本没受到冲击,这面“大旗”还在,所以科研工作也能往前推动,尽管阻力重重,令人焦头烂额。
中央专委会批准,以刚刚研制成功的东风三号导弹为基础,再加一级固体火箭,用来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种改进后的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在钱学森等人建议下,七机部批准任新民担任总设计师。
负责卫星地面测控系统的701工程处,由于是科学院的单位,受到了很大冲击,也是一塌糊涂,里边的人造反的造反,挨批的挨批,下放的下放,早就没人上班了。技术负责人陈芳允给扣上了“资产阶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