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三章 (第3/3页)



    发射卫星,主要有三大系统,一是卫星本身的研制,二是运载火箭的研制,三是测控系统的建立。

    而在当时,卫星本身和运载火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测控系统完全是一片空白。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卫星时,陈芳允等人曾用自制的简易装置接收到苏联卫星的无线电信号,这个后来被誉为中国测控奠基者的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此时被推到了前台。

    关于卫星测控“跟得上”的问题,陈芳允在科学院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讲道,火箭托举卫星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之后,它的正常运行和按计划完成使命,要靠地面观测控制系统对它实施跟踪、测量、计算、预报和控制,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眼睛看不到的无线电波来实现的。这对中国空间科技人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拿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来说,发射后,“跟得上”、“抓得住”’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卫星打上去了,抓不住它,它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也就失去了发射它的意义。说严重点,卫星和导弹一样,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任其乱飞,就等于是打出去了一堆废铁,甚至还会造成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的测控网,必须做到“跟得上,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让卫星按照人的意志在太空中运行。

    国防科委办公会议很快批准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为此,科学院决定成立人造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管理局,代号为中国科学院“701”工程处。701的意思是指,1970年发射中国的第一颗卫星。由陈芳允担任“701”工程处的技术负责人,王大珩、巫致中、郝岩等专家参加,负责地面观测系统的设计、台站的选址以及台站的基本建设工作。

    卫星工程重新上马后,一开始可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氢弹方面,却是曲曲折折。这时候在上海,于敏他们的计算不得要领,甚至可以说一塌糊涂。连续三天倒,大家都熬红了眼,每个人面前,都是堆积起来的纸带,可是拿到的数据,都感到不靠谱。有的人发牢骚,说就是被打死,下辈子也不搞氢弹了,简直要崩溃了。

    于敏见士气低落,决定停下来,放松一下。他说:“本人特别批准:停机!晚上到外面吃小吃,我请客,全体都去。”

    有人不想去,怕耽误时间。于敏好说歹说,把人都带到了县城一条热闹的小街上。他指着一个摊位,说:“看到了吗?前面有个卖豆腐脑的,一角钱一碗,物美价廉,好吃得很。你们别客气,都放开肚子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