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再上征途 (第2/3页)
立即说道:“3年到5年,太慢了,要快!你们尽快研究提出加快氢弹研制的计划,要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上,并注意处理好理论和技术、研制和试验的关系。”
不久之后的1965年1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设想规划的汇报时,指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周恩来为氢弹定了调子。
氢弹,成为中国核科学家面前的又一座山峰。
为加强氢弹理论的攻关力量,二机部决定将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于敏等31人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两支队伍汇聚一起,迅速投入氢弹的研制。
从1959年到1965年,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为我国的核工业、核武器事业,先后输送了914名科学家,这些人成为原子弹、氢弹攻关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征途上,钱三强担任所长的原子能研究所可谓居功至伟。后来有人称赞原子能所是“满门忠孝”。
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一天,周光召把一大摞英文报纸往彭桓武面前一放,说:“彭公,我们把1945年以来的《纽约时报》都翻遍了,想从新闻记者笔下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但一无所获。”
邓稼先说:“我们还把美国当年审查他们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时,公开的证词资料都查遍了,只搜到一条与氢弹有关的信息。”
彭桓武问:“什么信息?”
邓稼先说:“仅有一条:他们搞的氢弹要用牛车拉。”
彭桓武问:“啥意思?”
邓稼先说:“琢磨来琢磨去,可能是他们搞氢弹设计时计算的数据纸,多得要用牛车拉。”
彭桓武说:“我早说过,搞氢弹,就得闭门造车,谁也别指望。从今以后,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得放在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上。氢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从我们脑子里钻出来。”
黄祖洽、于敏等人正式加入进来后,在朱光亚、彭桓武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人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二机部很快便予以批准,第一步,要求继续进行理论探索,彻底突破氢弹原理;第二步,要求完成质量、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
在黄祖洽、于敏没有过来之前,邓稼先率理论部曾考虑,研制一种原子弹“加强型”的氢弹,即在原子弹的基础上,将其威力加大到氢弹的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