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二) (第2/3页)
子,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在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核部件的铸造技术过关之后,任务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还有最后的一关对铀部件进行切削加工,使之达到原子弹设计上要求的几何形状和尺寸、重量等方面的要求和光洁度要求。
1961年,二机部派人来到汽车底盘厂,说是选派技术好的车工,到二机部所属企业工作,他们多方考察,选中了两个人。但那两人听说要去大西北的戈壁滩,怎么也不愿意离开上海,据说为此还受了处分。这个时候,有个叫原公浦的年轻车工主动去报名,说:“我愿意去!”
原公浦二十几岁就已经是六级车工了,技术上也很过硬。厂里考察之后,同意他去。当时他刚结婚不久,他回家一说,老婆还没说什么,岳母先不干了,她两个儿子都在外地,说你又要把我女儿弄走啊!原公浦说她不走,就我一个人去,已经定了。
虽然家里人都想不通,但也没再阻拦他。
他那时根本不知道此去到底干什么,只是感觉到国家需要人,就报名了。来到玉门的车工一共有五个人,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每天,他们五人站在五台特种车床前,穿着笨重的洁白防护服,戴着特制的大口罩,双手套着特制的长筒ru胶手套,聚精会神地操作车床,对一个半球形状的钢球进行切削,一丝一丝的钢丝,掉落进切屑盘内……
他们每人脚边的大木箱子里,堆着一些切削过的钢球。
有一天,总工程师姜圣阶来了,随着一声哨子响,他们五人都关了车床,摘下口罩,脱下手套。虽然是严冬,但他们一个个都是热汗淋漓,气喘吁吁。五个人围过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原公浦鼓起勇气道:“姜总工程师,我们想知道,我们整天练这个,到底要做什么?”
姜圣阶说:“调你们来,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但现在不能说。等你们技艺纯熟到家,每人切削过的钢球,装满了那个大木箱子,我再告诉你们。”
姜圣阶扭头走了。原公浦等五人只好戴上大口罩,套上手套,又干起来……
就这样,他们整天练习车同一尺寸的钢球,简直枯燥死了。让他们几个感到莫明其妙的是,却要用三年时间,去练习加工相同尺寸的钢球。一闭上眼睛,他们的眼前就是一个球,走路眼前也想这个球。他们只是感觉到,将来的产品一定非同小可。但决没想到,要加工的东西,是20万人经过七八年时间努力,才得到的两块如萝卜大小的、白色的裂变材料。
后来有人问原公浦:“什么时间知道的?”
原公浦回答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