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十九章(二) (第1/3页)
姜圣阶分析说,核材料在浇铸时出现气泡,说明它可能密度不够,质地疏松.周秩让姜圣阶赶快拿个主意。姜圣阶想了想,说:“国际上没有一点核材料冶炼方面的报道资料。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进行浇铸实验,一直到消除这个气泡。重新回炉吧!”
然而,数次回炉实验,还是无法消除气泡。铀部件上有气泡,是原子弹最忌讳的问题之一,因为它上面有气泡,就有可能影响到聚焦,从而发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到这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铸件上消除气泡这样一个最后的技术难关了。但是,十几天过去,每天一炉,每一次都有大小不同的气泡,原因始终查不出来。气泡像个幽灵一样,困扰着人们。姜圣阶急得吃不下,睡不着,眼睛都熬红了。后来变为一天两炉甚至三炉,气泡还是无法消除,工人们三班倒,车间主任祝麟芳却是连轴转,直到有一天因疲劳过度晕倒在车间,人们把他抬到医院,他输了几次液,刚清醒过来,就又趁着医生护士不注意,偷偷溜出医院,搭一辆便车回到几十公里外的车间。
20多天过去了,气泡成了眼前最大的拦路虎。有人怀疑铀-235质量有问题,有人怀疑铸模有问题。
事情报到二机部,刘杰把副部长钱三强、袁成隆叫来一块商量办法。钱三强说,兰州生产的铀-235,只够两颗原子弹用的,几万人忙碌了几年,就拿出这么点东西,怀疑也没用了,难道要他们重新生产铀-235?不可能!只能在铸造工艺上想办法。
商量的结果是,部里派袁成隆和部总工程师张沛霖火速赶往玉门,和姜圣阶他们一起攻关。
总工程师张沛霖原来曾设想1964年春节前攻下“气泡”关,离开北京时,他与在沈阳工作的妻子相约,春节在北京团聚。春节到了,妻子来到北京,可张沛霖还在玉门厂里组织攻关,春节肯定回不去了。而这时他们夫妻已经大半年没见面了,刘杰出于关心,决定派人把他妻子送到厂里来,他考虑到工作紧张以及保密等原因,当即表示不能这样做,他给妻子挂电话,想说明一下情况,妻子没等他说完,就说:“你根本用不着打这个电话,我知道你忙,我早考虑好了,在姐姐家住几天,过完节就回沈阳。”
张沛霖和厂里的同志在冶炼炉前度过了除夕之夜。
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七个方案,不断改进,经过一百多次持续不断的实验,终于在1964年3月底,消除了气泡。消息报到二机部,人们心中的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人人高兴万分。
84.这是我们的命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