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指日可待(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八章 指日可待(四) (第2/3页)

队缓缓出发了。李觉和吴际霖坐在最前面的吉普车里,控制着行进速度,车间离试验场有七八公里的距离,道路不平,路两旁是皑皑白雪,北风凄厉地刮着,寒气逼人。陈能宽和另一个同志坐在一辆小轿车里,他们怀里,抱着用毯子包裹的贵重的试验部件。一辆专用车里,原子弹的各部件固定放在两个紫红色的长沙发上,以防震动,由四个工人扶着,前呼后拥的样子。

    到了现场,还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要对原子弹试验品各部件进行组装,要装入点火中子源,还要插雷管。测试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特别费时间,准备工作要持续六七个小时。

    控制室也是掩体,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碉堡,离试验弹有一段距离。碉堡里面摆放着各种仪器。很多电缆通往掩体外的试验场,有的与实验弹相连接。

    插雷管的时候,也是比较危险的时候,张爱萍等领导和参试的科学家都撤进了碉堡,负责插雷管的技术人员请李觉撤离。李觉说:“不!我是总负责,只能最后一个撤离。同志们,不要慌,要像往常一样,把雷管插牢靠,保证一次成功。”

    李觉命令,开始安装雷管,并开启记录仪器。碉堡里,各种记录仪器、示波器,开始工作,所有的监测仪器,都瞄准在原子弹实验品上。

    雷管安插完毕,工人们撤离。李觉最后望一眼原子弹试验品,也离开了。

    碉堡里面,所有人都在紧张地期待,大气也不敢出的样子。他们从凌晨忙到傍晚,不知不觉十几个小时过去了,正式试验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扬声器里,传出声音“一号位准备完毕!”

    “二号位检查完毕!”

    …………

    陈能宽庄重地下达口令:“起爆!”

    透过各种观察途径,人们看到碉堡外面,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地动山摇一般,巨大的火球翻滚着向蓝天升腾,其形状宛若一个小型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这个重要的时刻是1963年12月24日17时。

    因为要等爆炸的结果出来,所以晚饭所有人都没有吃好,大家都坐在总厂会议室里,在默默期待着,很少有人说话,有人在不停地吸烟。深夜,测试底片终于冲洗出来,其它测试数据也出来了,陈能宽手拿一份材料,冲进会议室来,大声宣布:“爆轰波理想,爆炸产生的中子,超过了理论上的需要。点火装置点火成功!我们成功了!”

    众人立即站起来,鼓掌、欢呼、拥抱。邓稼先流着泪说:“说明我们的理论设计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