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二) (第2/3页)
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方案交替仪式,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在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上,庄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庄重地交给刘杰,刘杰郑重地接过。
自此以后,原子弹进入实际制造阶段。
后来人们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为596。采访过程中,我们一直想探究,什么时候有了596这个代号?是收到苏共中央1959年6月的来信之后,中央决定自己动手研制原子弹那一刻,就有了这个代号吗?还是原子弹装配成功之后,才有的?经过细致的考察,我们发现,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个代号,大概是在1963年5月间,第一颗原子弹紧锣密鼓研制过程中,考虑到研制原子弹属于国家最高机密,需要有一个代号,以便于保密,刘杰和李觉、吴际霖、朱光亚不约而同地想到596这个数字。他们考虑,赫鲁晓夫1959年6月毁约停援,还蔑视我们,离开了他们的援助,中国20年也研制不出原子弹,他们深感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决定以这个日期596作为代号,就是要大家奋发图强,早日拿出这枚“争气弹”来!
还是兰州铀浓缩厂,这个一直让刘杰、钱三强牵挂的地方。
钱三强来到这里,厂长王介福陪同他参观了已经处于待命状态的几千台扩散设备。钱三强对王介福说:“没有退路了,能不能按时爆响第一颗原子弹,首先就看你们能不能按时拿出合格的浓缩铀。时间是1964年1月底之前。如今只剩下半年多的时间。王厂长,你记住,这个时间不能变!你是立过军令状的!”
王介福点点头,说他有把握,因为,王承书先生说过,她有这个信心。
王承书来这儿两年多了,她和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在二机部技术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把启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得几乎天衣无缝,是否一举成功,就看天意了。
钱三强是赶在试运行之前来这儿的,电力能不能保证,也是一个大问题。王介福说,这些机器只开一小部分,就赶得上一个大城市的用电量,他们已经报请有关部门,届时兰州全城停电。
铀浓缩厂在这个时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我们去厂里采访,厂里的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二机部的工程师,来厂里协助工作。他是上海人,父母都在上海。有一天家里来了一封电报,大门口传达室的人就把他的名字写在小黑板上,提醒他来取,但由于他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天不亮路过厂门口,深夜才回招待所,所以根本看不见黑板上的字。结果,一周内他家里一连来了三封电报,这之后,才有人到车间找到他,他急忙拆开一看,第一封电报上写的是“父病重速回”,第二封是“父病危速回”,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