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六章(二) (第2/3页)

中期起,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组建机构、组织队伍方面,到1962年,科研单位已由1956年时的381个,发展到1296个,科研人员由9000多人发展到94000多人。这还不包括国防科研系统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这为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聂荣臻作为“科技主帅”,是这五个方面军的统领者。他深感现代科学技术的极端复杂性,要想干成一件大事,必须把全国的科技力量组织起来,贯彻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果。这同战争年代组织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是一个道理。

    因此,在组织攻关的实践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大力协作,全国一盘棋。他说:“科学研究必须有适当的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协作。”他多次说过,国防科研的其它任务,都要为两弹让路。

    突出重点,组织全国大协作进行攻关,这是中国科学事业,在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快速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研制两弹,除了攻克理论上的难题外,尤其需要的是先进的工业技术,但是,中国的工业基础实在太薄弱了,遇到的困难实在太多,如果稍微松一口气,如果不咬牙坚持搞下去,如果不抓紧攻关,就很可能无限期拖下去,最终出现难以预料的结果。

    尖端武器需要许多新型原材料,需要高温合金材料、高能燃料、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人工晶体、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有关部门统计过,仅是用于尖端武器的新型材料,至少有5600多种。这样多的原材料研制,非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不可。

    除了这些新型材料,还有电子元件、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等七个大方面,个个都是“拦路虎”。这让聂荣臻想起老百姓过日子,每一家都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按照他四川老家的说法,这叫“开门七件事”。他因此把新材料、电子元件等上述那七个方面,称之为国防尖端事业的“开门七件事”,做好这七件事,两弹就离成功不远了。

    聂荣臻总结的这个办好“开门七件事”,成为当时科研战线家喻户晓的动员令,为此成立了统筹全国的专业领导小组,动员全国数以百计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工厂进行攻关研制。

    到1965年时,国内企业已经基本能够办好“开门七件事”。国防尖端事业的“拦路虎”一只只被搬掉了。

    聂荣臻这位对科技事业情有独钟的老帅,像当年指挥打仗一样,精心指挥每一场科技上的战役。他率先提出了科研工作管理上要按“三步棋”走法来安排,就是主管部门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