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二) (第2/3页)
心,甘肃省和兰州市会鼎力支援,宁可关掉别的工厂,也要保证铀浓缩厂的电力供应。
刘杰又问:“你还需要什么?”
王介福说:“我最迟要在六三年十二月底之前,拿到六氟化铀。还有分离膜,也得拿到。”
刘杰就这样按照倒排计划的办法,一层一层往上追溯,从六氟化铀到四氟化铀,再到二氧化铀,从点火中子源到铀分离膜,一一让负责人列出了计划,把最后的期限都定好了。到这时候,他心里也基本有底了。在二机部党组会上,刘杰说:“按现在的工作进度,看来1964年响,问题不大。可是研制原子弹,不光是我们二机部的任务,它涉及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里面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因此,我建议,我们给中央报:争取1964年,最迟1965年。”
钱三强同意这个计划。因为前面有道道难关,只要有一道攻不下,千军万马都会受阻,留点余地也好,更有把握。
1962年9月11日,二机部正式向中央提出了争取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这被称作二机部给中央正式立的军令状。
几天之后,罗瑞卿代表国防工办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了原子弹研制的情况,刘杰也参加了会议。**没有参加,会议是**主持的。**说,1964年能爆炸很好,如努力了还不行,1965年也是好的,但不努力就不对了。
后来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怀国模,当时参与了“两年规划”的制定。他接受采访时说,假如当时不下“两年规划”的决心,原子弹计划很有可能会拖延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工作确确实实有很多的未知数。你不要说别的,就青海那么大的工程,后来做大型爆轰试验,要没有两年规划的话,那再拖一年是肯定的,那工程太大了,李觉为了那个工程,费尽了心血。
这个时候,压力最大的人是刘杰。他回忆说,那时候时间特别紧,工作特别紧,心情特别紧。实际上,原子弹不光是一个专门的科学性的东西,它更多的还是一个大的工程问题,组织管理问题。他说:“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带领广大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攻关夺隘,把计划变成现实。
1962年,刘杰一年累秃了头。
62.这件事请总理出面才行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