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十四章(四) (第2/2页)

.横在面前的又一座山峰九次运算结束,拿到了正确的数据,突破了原子弹的原理,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成为横在面前的又一座山峰。

    四十年代,美国执行“曼哈顿计划”时,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核试验场的专家爱德华?泰勒曾经谈过原子弹的最基本结构:两个半球靠近接触,当质量达到临界点就产生链式反应,引起核爆炸。

    但是,具体的细节和数据,是有核国家的最高机密。两个半球多大为佳?铀-235需要多少?两个半球的合拢速度,中子源控制问题等等,对于中国核科学家来说,都是未解之谜,需要尽快解决。

    原子弹的内部构造究竟是什么样的?正确的设计,是完成核爆炸的基本前提,如果是错误的,要么不会炸响,要么带来灭顶之灾。

    在国外,危险的事情多次出现过。

    最初,为了解开这个谜,美国核物理学家哈里?达格尼安偶然拨弄实验室中极少量的可裂变物质,不慎引起的链式反应,前后不过几分之一秒,r射线就穿透了他的皮肤和内脏,他极度痛苦地死去。另一位物理学家路易斯?斯特洛金在试验中心,在一根螺丝杆上让两个起作用的半球试图慢慢靠近,不慎一下滑了过去,两个半球碰到一起,实验室闪起一片蓝光,尽管他迅疾拉开两个半球中断了链式反应,但他还是被核辐射夺走了生命。

    核武器研究院领导多次重申:“无论如何,不能在我们这里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我们还要尽快拿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那段时间,理论部设计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张原子弹内部构造设想图。朱光亚、彭桓武、程开甲、邓稼先、周光召等专家,每日面图而思。他们拿出了a、b两个方案,在苦苦地探索、寻觅着自持链式反应的途径……

    原子能所。被当作合成氘化铀实验室的简易工棚建成,王方定带着十几个人,摸索着进行实验。在王方定指挥下,有人往容器里加入各种试剂,一排坛坛罐罐状的容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各种蒸馏水瓶、液体试剂瓶,冒出五颜六色的气体,各种仪器上的指示灯闪闪烁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